学习“最美精神”汇聚社会正能......区十四届人大常委会举行第十一......
01版: 一版要闻 02/03版: 特刊 04版: 专版

学习“最美精神”汇聚社会正能量



  ———“最美衢州人”宣讲团巡回报告会掠影

  编者按6月20日,“最美衢州人”宣讲团巡回报告会在我区隆重举行。徐一红、张盛鑫、叶兰花、姜宏、徐建英、汪衍君等6位宣讲团成员用催人泪下的演说,回顾了“最美”人物的感人事迹。“最美衢州人”尽管身份各异、事迹不同,但他们在关键时刻所作出的崇高选择以及通过这种选择所透露的“最美精神”是一致的。本报今日开设特刊,将6位宣讲团成员的宣讲材料予以刊发,与大家一同学习“最美精神”,汇聚社会正能量。

  最美就是把诚信之火燃得更旺

  衢州市残联 徐一红

  汪南南,柯城区双港街道汪村人。14岁那年,不幸被篮球砸中眼睛,视网膜剥离,造成双目失明。2009年,汪南南凭着推拿手艺,开了一家推拿店,到2012年,店里就有了稳定的顾客群,小店开始盈利了。
  正当他鼓起生活勇气、扬起事业风帆之际,重病却向他袭来,将他击倒在病床上。今年1月7日上午,汪南南洗澡时突然晕倒,家人迅速把他送到市人民医院抢救。经医院确诊,他患的是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连接心脏最粗的那根大动脉破裂,病情危重,必须尽快动手术。
  得知病情后,汪南南首先想到的是,在他店里办了会员卡的60多位顾客。不管自己的手术是否成功,客人的钱必须退还给他们。汪南南开始给顾客们打电话。第一个电话,打给了72岁的蔡阿姨:“蔡阿姨,我生病了,明天要动大手术,有可能上了手术台就下不来了。即使手术成功,一年之内也不能继续再做推拿工作,你的卡里充了500元钱,只做过一次推拿,余下的钱就由我爸给你拿过来好了。”第二个电话打给了家住西区的徐先生……因为连接心脏的动脉破裂,汪南南感觉身上非常痛,那种痛就像把皮活生生得从身上撕下来一样,打一个电话就会痛得直冒汗,累得直喘气。一个上午,他只拨打了3个电话,便累得气喘吁吁。
  有60多位会员顾客,要打60多个电话,实在吃不消。可汪南南脑子里依稀记得哪些顾客钱还没有退。想到这些,汪南南决定改用特制的语音手机群发短信:“大家好,我是南南盲人推拿汪南南,在这里对大家说声对不起,因为我身体不好,突发胸主动脉破裂,不能做推拿了,店暂时关闭。办卡没做完的,请联系我,将剩余的钱退给你们,谢谢大家。”
  花了半个小时的时间,汪南南才把不到百字的短信编辑完,分三次发给60多位会员顾客。因为着急和疼痛,这条百字短信竟然有8个错别字。但是,大家都看懂了,纷纷回信,只字不提退款的事情:“你在哪家医院,我来看你”,“小汪,保重身体,来日方长。”由于担心还有一些顾客没有收到短信,汪南南又让父亲在店门外张贴告示,希望看到的顾客,能主动联系他,一定要把预存的钱都退回去。
  电话打了、短信发了,告示也张贴了。让汪南南没想到的是,没有一个顾客来退钱,反而纷纷鼓励他,有的还到医院来看望他,送上鲜花、水果和祝福,有的甚至还来捐款。1月15日,汪南南终于脱离了生命危险。虽然手术比较成功,可他的身体还很虚弱,说上几句话就直冒虚汗。但他依然坚持说:“我现在刚手术完,不能动,但希望父亲和好心人能帮我联系那些顾客,把钱退回去。”
  市内外各大主流媒体纷纷追踪报道汪南南的诚信事迹。1月19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栏目以《盲人推拿师汪南南病危不忘退钱》 为题,播出了汪南南的诚信故事。汪南南的诚信之举令人敬佩,社会各界人士的关心帮助同样令人感动,他们充分体现了“最美衢州人”诚信仁爱的高尚品德,他们都向社会传递着正能量。
  残疾人坚守诚信的蒲公英效应已经显示了特殊的生命力。1月14日,衢城传来了严冬里温暖的消息,市盲人协会牵头市区19家盲人推拿店,愿意为汪南南的60多位会员顾客提供免费服务。他们和汪南南一起,站到了“最美衢州”的道德高地上,他们愿意将这份诚信堆高积厚,她们愿意把诚信之火燃烧得更旺!

  村歌唱出家乡最美

  江山市大陈乡大陈村党支部书记 汪衍君

  今天我给大家说个村歌《妈妈的那碗大陈面》的故事,这首歌我从村里一直唱到了全国。村歌带给村民的不仅是快乐自豪,还增强了凝聚力,唤醒大家参与建设美丽乡村的责任。我真切地体会到,精神富裕和物质富裕在农村基层的实践,精神文化的熏陶是第一位的,大陈村的变化就是最好的证明。
  2005年,我被推举为大陈村党支部书记,当时根本没有唱歌的闲情逸致,村集体经济负债累累,各种社会问题错综复杂。大陈村是一个具有600多年历史的古村落。然而多年来,村内有相当一部分历史古建都因为资金、技术等原因无法得到有效维护,部分古民居因缺乏看护已濒临倒塌,有的农户还养鸡养猪,卫生、排污设施都相对较差,严重破坏古村落的特色风貌。
  这个有文化底蕴的地方,本该充分展现古村落的文化魅力。让人痛心疾首的是,某些传统文化不但没有推陈出新,反而在不断演变中变味了。怎么引导村民化腐朽为神奇,变庸俗为高雅。我当时的想法是就是要借力。
  2007年的夏天,我请江山市人大的何蔚萍写一首村歌,她满口答应了我的要求,歌词写好后,又找到对大陈村非常熟悉的作曲家陈宏君谱曲。第一首来自江山的村歌《大陈,一个充满书香的地方》就这样诞生了。
  2005年农历十月初十是大陈村首届麻糍文化节,这是一个沿袭几百年的秋祀民俗节,为充分利用民俗文化节的文化教化、娱乐功能,村里组建了文艺队伍,开始自编自导自演自办文化节。如今该节日不仅成为江山的文化“金名片”,还被录为省非遗名录。同时,经过3年细致打磨推敲的村歌,《大陈—一个充满书香的地方》和《妈妈的那碗大陈面》得到村民广泛认同,2010年还登上中央电视台全国村歌总决赛的舞台,一唱成名,大陈村歌唱遍大半个中国,大陈村也被评为“中国村歌发祥地”。
  有人问我村歌能唱出什么?我说村歌对村民是心灵的洗礼和召唤,经济是靠人创造起来的,没有人的改变,乡风文明经济繁荣都是空中楼阁。
  村里有位60多岁的老人,口才好表演能力强,以前专门说干部的坏话,谁都不放过。麻糍节我让他准备个节目,编顺口溜,到时我要检查。他很高兴,认认真真准备了一周,结果上台的时候,都是赞扬村里的话,唱得很好。从此,也像变了一个人,人家说村里干部的不是,他便会站出来说公道话。我真心觉得,只要把村民当家里人,真心对待他们尊重他们,群众没有不拥护你的。
  通过村歌的演唱、推介,以及全体村民的共同努力,大陈村成为首批中国幸福乡村,并引起了省、市各级领导的广泛关注,2010年,江山市成立大陈古村落保护与建设有限公司,投资2000多万元,实施大陈古村落保护与建设工程,目前第一期工程基本结束,大陈古村也即将成为江山旅游的一大亮点。
  发展是大事,群众利益更无小事,当干部就要处处想着群众,多给他们办好事,送温暖。从上任伊始至今,我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地记载着村民托办的事,其中有社保问题的、孩子上学之事、办各种各样证件,甚至作媒也得叫上我。老婆经常说,你已经忙得连孩子也顾不上了,难道你不烦?我跟老婆说,那笔记本上记得不是村民托办的事情,而是一张张信任的笑脸,当一个村干部的价值就在这里面。

  我愿做智障儿童的最美妈妈

  衢江区智障儿童康复特训中心校长 徐建英

  我叫徐建英,是一名军嫂,是一位八岁男孩的母亲,也是许多智障儿童的“妈妈”。其实,当初我之所以走上特教工作这条道路,正是缘于我那来之不易的儿子。
  我的血型是罕见的O型中的RH阴性血型,丈夫是B 型血,这两种血型结合的胎儿,极有可能因溶血症而夭折。我先后怀孕四次,都因为溶血症导致胎儿胚胎枯萎而夭折。医生建议我不要生小孩了,然而,做母亲的强烈愿望驱使我费尽周折搜集了很多关于溶血症的医学资料。最终,在我第五次怀孕时,儿子乔铭洋总算被“保”下来了。可孩子出生时,还是因为溶血症被送进重症监护室,通过医生半个多月的抢救,才度过了危险期。
  一次偶然的机会,让我重新拿起了那些锁在柜子里的脑瘫儿童康复训练的书籍。那是2007年3月,当时,我还是某幼儿园的园长,一位家长特意找到我,恳求我收下她5岁的儿子。那是一个重度脑瘫儿,口水不断地从他的嘴里流出来,尽管围着围兜,胸前仍然湿了一大片。
  “我知道您孩子出生的经历与别人不一样,我相信您是能理解我们的难处的。求求您,请收下我的孩子吧!”这位不幸的母亲泪汪汪地诉说孩子的不幸。望着那位母亲绝望又满含祈求的眼睛,再想想自己当初害怕儿子会患脑瘫的无尽担忧,一股巨大的悲悯之情,使我决定收下这个孩子。之后,我对照书本和以前所学到的知识,对这孩子进行康复训练。结果,3个月后,这孩子不但能够很稳地走出100来米,而且还奇迹般地开口喊了“爸爸,妈妈”。那一刻,小孩的父母激动得泪如雨下。我的心中也充满了无限的喜悦和自豪。
  我“治好”重度脑瘫儿的消息传得很快,不久,又有3名智障儿童的家长找到我,苦苦哀求我收下他们的孩子。看着那些家长被悲哀侵蚀得憔悴不堪的容颜,我终于萌生了为智障孩子办一所康复学校的念头。
  办学之初,我只想为那些不幸的孩子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帮助他们学会站立,走路,开口说话,帮助他们学会自理,自立。可学校创办不到半年,我就尝到了特教办学的苦楚。首先是我完全失去了个人自由,每天早上五点一睁开眼睛,我的工作时间也就开始了:为孩子们烧早饭,给孩子们穿衣穿鞋,教他们识别衣裤的前后,鞋子的左右,教他们洗脸,为了避免他们把牙膏吞下肚子,还得泡特殊的盐开水给他们刷牙,接着是上课。好不容易挨到午饭后孩子们开始午睡,我又得为他们洗衣服……
  我每天总是用自己的努力与时间赛跑着,因为我知道,智障孩子只有在幼年时期得到康复训练,才有希望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人。如果错过了这个时期,就会耽误了他们的一辈子,所以只要稍有空闲,我就把精力扑在他们身上。
  如今,患有重度脑瘫并有轻度自闭症的叶海翔同学,在我们康复训练的过程中,不禁学会了走路说话,而且还认识了193个国家的国旗,并会背圆周率小数点后面5000多位数字。智障儿郑征学会了绣十字绣,绣出了栩栩如生的《八骏图》,并在慈善拍卖会上卖出了一万元的高价。
  是的,即使再苦再累再难,我也愿意做这些智障孩子的母亲,用自己辛苦的手,慈爱的心,送他们踏上能说、能站、能走、能上学、能工作的征程。

  我的青春因“麦田”而美丽

  中国工商银行常山支行 张盛鑫

  我叫张盛鑫,今天我要和大家一起分享我的青春故事。那是2007年初,跟往常一样,我在家里随意浏览网页,但这次一张山里孩子的照片触动了我:孩子穿着他爷爷用蛇皮袋给他做的衣服,衣服剪了三个洞,一个洞当领口,另外两个洞就是左右两只袖子了。而他正站在墙角看着别的小孩读书……
  当时看了,我为这个孩子难过,但是我也热血沸腾,因为我坚定地感受到了80后另一种活着的方式。我应该走到那些孩子身边去了解他们,把他们的生活状况带出山区,让别人知道他们需要帮助。于是我决定寻找麦田、了解麦田、走进麦田。
  2007年我第一次参加麦田,目的地是江西吉安。我们从当地的中心小学出发,寻访每一个散落在大山深处的孩子。每去一个孩子家都要翻一两座山,但是整个走访我都不曾感到无力和低落。孩子们像快乐的小鸟一样围着我们,问各种问题,他们的言语间没有丝毫抱怨自己每天要走那么难走的山路去上学,没有感觉到自己是多么贫困,生活是多么艰辛,他们觉得有书读就很幸福了,他们只要用心读书就有希望。
  我也是个穷孩子,曾经因为没钱交学费初中高中都辍过学,14岁那年离开学校去酒店闷热潮湿的厨房当学徒,一天到晚无止境的洗菜刷盘子。15岁那年勉强重返学校,读了一个学期,又交不起学费,去江苏收废品。就是现在我也还要还房贷,要为父母存钱养老,要为以后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精打细算地过生活。虽然现在的日子也过得紧巴巴的,但是我从来不后悔自己为孩子们所做的一切。
  我在麦田有个精神导师。她叫李菲,是麦田计划衢州分社在云南大理州云龙县资助的一个高中女孩。7岁那年,她不知道为什么全身浮肿,肿到连眼睛都睁不开来。到医院,医生也检查不出是什么病。更可怕的是,一段时间后,她脸上的皮肤开始溃烂,手指开始变黑,并一根接一根地脱落。最后,医院开出了病危通知单,让她的父母把女儿领回家,家人开始为李菲准备后事。但是那个小李菲竟然倔强地撑着,撑着!最后,家人怀着一线希望把李菲送到一位乡村医生那儿救治,最后奇迹般的她在乡村医生的治疗下活了下来。而此后的她,已经只剩下一根手指,脸也毁容了。
  2008年,她是云南云龙县的理科状元。她会做饭,洗衣,扫地,甚至学会了勾毛衣。她还学会了用一个指头和关节握笔写字。也许一个家庭条件好的残疾人小孩儿能做到这样已经是奇迹,可是我要告诉大家,李菲的父亲在两次意外中失去了双腿。在她进入初中之后就常年卧床了。高中3年一直依靠大家的帮助一位坚强地向生活一步步挺进。这样的孩子,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帮助她?
  回首参加麦田计划的五年,我跟我的180多名麦友和工行一起努力,也有了些微不足道的成绩,就我的团队成员资助了16 名学生,和工行一起建立了图书室7间,举办了50余次活动。
  青春有梦,贵在坚持。我已经坚持了五年,并将继续坚持下去。我想,我的坚持,就是爱的延续与传递。爱心需要激发,需要带动。正是这股力量,陪伴着我的青春之路,让我成长,让我美丽。

  最美就是让一条“热线”温暖一座城

  柯城区荷花街道兰花热线工作室主任 叶兰花

  1000多个日日夜夜,我不知道接听了多少个电话,接待了多少群众求助,调解了多少纠纷,化解了多少矛盾,也有许许多多的故事想跟大家分享。
  这是一对再婚老人,去年大爷在杭州女儿家玩,工资卡留在女儿家一直没有拿回衢州,没有了工资卡生活就没有了来源,亲友们做了很多工作都没用。我拨通了老人女儿的电话,只听见电话里说“我们家的事你管不好的,我爸老年痴呆”。说完电话就搁了。我一时愣住了,当得知他们女儿是退休党员时,我感到有戏了,抓起电话就拨,电话接通了又被搁掉,搁掉我又拨,不知道多少次之后,电话终于被接了起来,我连忙说“大姐听说您是党员,我也是!我要向您学习呀,……”经过一番交谈,她的语气终于放缓了,我又对她说,“我想大爷的工资卡应该是他自己忘在你家,也许你最近比较忙没有时间送回衢州,要不这样吧,大姐,明天我来杭州帮大爷拿。”没想到,第二天大爷的女儿就把工资卡送来了,这件事终于调解好了。
  2011年5月的一个大清早,我还在睡梦里,就被电话吵醒了:“是兰花么,你快点来,不然发生什么事情你要负责!”我的心砰砰跳,打电话的人口气这么冲,可不要一时气愤做出什么傻事呀!原来,501室的住户每次晾衣服都不拧干,晾衣水滴滴答答的刚好落在401室的阳台上,这天,401室毛先生还在睡觉,又被滴水声吵醒了,气愤之下就打电话给“兰花热线”。一见着我,毛先生就气冲冲地说:“我都忍好几年了,今天找你做个见证,我要一并算算账!”说着一撸袖子就要往上冲。我赶紧拦住毛先生,劝他先消消气,我先上楼劝劝。经过劝解,501室的住户王先生愿意下去向401道歉。谁知,我们刚出501室的门,就听到楼下的毛先生在自家门口骂人,王先生一听,脾气就犟了,本打算道歉的他,开始与毛先生对骂开了。双方话不投机,扭打到了一起,期间毛先生还吼叫着让女儿拿刀子。我赶紧上前把两人分开,可两人的拳头都落在了我身上,两个人推来推去,伤到了我的无名指,我一下子哭了出来。
  一看这阵势,两个大男人都收了手过来扶我,争着要送我去医院。“小小矛盾闹成这样,今天必须解开这个疙瘩!”我抹一把眼泪,接着做工作,直到两人握手言和,表示今后会好好相处的时候,我才赶往医院。
  十几年来,我觉得做社区调解工作真辛苦,没日没夜,受了多少误解和委屈,不知吃了多少个“闭门羹”。为了居民那一声声“兰花大姐”,为了这一份信任,为了这一份责任,吃苦,心酸又算什么呢?
  一个人的力量有限,一群人的力量无限!2011年6月,我们成立了“兰花热线工作室”,吸纳了社区热心居民,组成了“兰花热线帮帮团”。2011年12月,荷花街道成立了义工联合会,义工队伍就迅速壮大到1700多人。去年9月,荷花街道成又立了义工家园,至今,义工队伍从1700名发展到现在全区的8000多人,10000多群众得到帮助。而“心愿树”也由“一棵树”,变成了“一片林”,由“盆景”变成了“风景”。

  最美就是身处困境心系他人

  柯城区万田乡余家山头村大学生村官 姜宏

  在今年柯城区万田乡余家山头村的“女儿节”评选十大“好女儿”活动中,有个特殊人物被破格授予余家山头村“好女儿”称号。这个人,作为大学生村官来到余家山头村工作还没两个月,她怎么能获得如此殊荣呢?故事还得从远在几百里之遥的另一个人身上说起。
  名叫徐锋的小伙子是安徽省黄山市歙县的一名大学生村官。今年1月20日下午,他正躺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的一间重症病床上,陷入了绝望的境地。是啊,他能不绝望吗?26岁,如此美好的年华,他却身患晚期肝癌。要治好徐锋的病,必须肝脏移植,可这需要50多万元的巨额医疗费。可钱呢?钱在哪里?就在徐锋无奈的时候,病房外传来了敲门声,一位陌生的中年男子走进病房,把1.46万元现金交到了徐锋妈妈手里,说:“这是我家孩子的心意,你比我们更急,拿着吧,希望能尽快动手术。”顿时,徐妈妈流下眼泪,她捧着这笔救命钱,才知道捐出这笔钱的人叫黄炊。
  黄炊,一位普通的女孩子,在余家山头村工作的大学生村官。这时候的黄炊,自己也身患绝症,可恶的白血病,正吞噬着她年轻的生命。因为身体虚弱不能前来,她委托自己的爸爸把这份心意送到了徐锋的病床前。
  可这笔钱是哪里来的呢?谁会想到,这笔钱也是黄炊自己的救命钱啊!黄炊的爸爸说,黄炊生病后,得到了全国各地大学生村官的捐款。黄炊将祝福收下了,却把钱转捐给了徐锋。
  一个来自浙江衢州,一个来自安徽黄山,黄炊和徐锋从未见过面,也根本不认识,但因为同是大学生村官,因为同被病魔折磨着,两个年轻人的命运被联系到了一起。转捐救命钱在黄炊看来,只是一件小事,但却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多次报道了她的事迹。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黄炊的事迹感动了他人,社会各界也纷纷捐献出自己的爱心。黄炊母校衢州二中的学生上街义卖,为学姐筹集善款。为徐峰治病的浙医一院的医护人员为黄炊、徐锋进行爱心捐款。衢州市柯城区人民医院医务人员和大学生村官150多人报名成为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同日,远在千里之外的,衢州对口援建城市新疆乌什县,利用广播动员全县人民行动起来,为黄炊捐献造血干细胞。
  黄炊的爸爸也非常支持女儿的行动,因为女儿的病情,了解了造血干细胞捐献知识,他带动亲戚十几人报名成为了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并把激励更多人成为造血干细胞捐献者的建议通过衢州籍全国人大代表,反映到了今年的全国人代会上。
  农历正月十八,在黄炊工作的余家山头村,她被村民们推选为“好女儿”。这一天还有个好消息,一个以黄炊名字命名的大学生村官救助基金成立了。当天,村民们进行了爱心捐款,为基金会注入了第一笔资金。黄炊一家也把之前社会各界对她的捐款共15.2万元也投入到基金会。
  其实,就在爱心传递的同时,我们的黄炊还在勇敢地与病魔斗争着,还在等待着骨髓配型,术后的情况怎么样,我不知道,在白血病治疗这个问题上,谁也不能打包票。长期的化疗,黄炊掉了许多的头发,每天只能戴着厚厚的帽子和口罩,整天窝在狭小密闭的病房里。但她总是乐呵呵地,乐观开朗的性格并没有因为病痛而被包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