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江大地盛开“平安花”驴友深山迷路民警救助安全脱险强行要货源阻碍企业生产被拘留温情调解铸和谐
01版: 一版要闻 02版: 综合 03版: 平安衢江 04版: 特刊

衢江大地盛开“平安花”

——我区“平安区”建设实现十连冠纪事



  近年来,我区秉承“平安是第一责任、第一环境,平安也是竞争力和生产力”的理念,创造性走出一条社会综合治理工作新路子,用干部的辛苦指数换取群众的安全幸福指数,为40多万衢江人民交出了一份饱含浓郁民生情怀的答卷。今年3月,我区再次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平安区”,这是自2004年以来,我区连续十年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平安区”,实现平安建设十连冠。
  区“九大行业”大调解机制荣获第二届中国(浙江)全面小康十大社会治理创新奖;“监地视频帮教”模式荣获第九届中国全面小康十大社会管理创新奖。我区村级治保组织建设得到省委常委、公安厅长刘力伟的高度肯定。平安建设为我区实现“四个一”建设和打造“五养衢江”创造了良好的环境,给全区人民带来了满满的幸福感。
  平安建设沉甸甸成果的背后,是我区各级党委、政府一届接着一届干、一年接着一年抓的结果。

  “九大行业”调解机制,调顺民意温暖民心

  近日,在区交警大队调解室内,调解员祝炳祥正在调解一场因交通事故造成的赔偿纠纷。祝炳祥首先依法明确矛盾双方责任,然后根据事故原因、双方背景、家庭情况等因素,仅用了半小时,便顺利说服双方谈妥了赔偿金额。曾在乡镇当过党委书记的祝炳祥,退休后被区交警大队聘为调解员,每个工作日至少调解2起交通事故,一年下来,在他手上妥善处理的纠纷达五六百起。由于依法行事、处理得当,2013年,祝炳祥被评为全国优秀调解员。
  像祝炳祥这样的专业调解员,在我区有60多位,他们分布在医疗卫生、道路交通、劳动争议等九大行业,是我区“九大行业”大调解机制中的践行者。而“九大行业”大调解机制正是我区践行群众路线,打造平安衢江建设的积极探索。
  2011年的春季,区委、区政府立足实际,针对医疗卫生、道路交通、劳动争议等行业矛盾纠纷相对突出,纠纷化解难度不断增大的特点,积极探索一种新型的人民调解组织———行业性、专业性调委会。不久后,在“乡村联调”和“区乡联调”基础上,区司法局牵头先后成立了“医患、交通事故、国土、劳动、教育、水利、安监、环保、食品安全”九大行业专业性调解委员会,并成立矛盾调解中心,集中受理、专业调处矛盾纠纷,形成了“法律维权、矛盾调处”一条街的特色做法。
  在矛盾调解中心有这样三支队伍:一支是从公、检、法、司等职能部门聘请的,懂政策、懂法律、懂专业的65位专职调解员队伍; 一支是从法律服务工作队伍里聘请的50位法律专家组队伍;一支是由63位“九大行业”专业技术人员组成专业技术队伍。由实战经验丰富、法律知识完备的专业人员组成专职调解员,再联同各行业在职的工作者,这个调解队伍工作起来得心应手。
  百姓有调解需求,原来需要跑各个行业,最终还是找不到负责调解的部门。如今,成立了矛盾调解中心,九大行业的问题实现一个窗口受理,专人接待,省时省力。家庭婚姻纠纷,让“家调会”展开调解,医疗纠纷找“医调会”,法律法规维权找“警调会”,群众快速对号入座,纠纷问题得以高效调解,社会矛盾得到及时化解。
  矛盾调解中心不仅接收各领域即时矛盾的调解,同时也接收长期未调处矛盾的调解。在矛盾调解中心设立专门的矛盾纠纷接待窗口和行业调解专线电话,由专人在调解中心办公室与接待窗口接收群众的来信、来访、来电,并将所有调解诉求登记在册,逐一给出答复,确保每个诉求都能落实。几年运作下来,矛盾调解中心成了各类矛盾纠纷的“终点站”。
  自“九大行业”大调解工作机制运行以来,截至今年3月,矛盾调解中心共接待群众来电、来访5692人次,受理矛盾纠纷2103件,调处成功2078件,实际赔付金额达5682万元,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成效。

  “监地视频帮教”模式,构建帮教新渠道

  一台电脑、一个摄像头和一块大屏幕,区司法局内的一间简洁的办公室,却成了表现良好的服刑人员与家属“会面”的场所。这正是我区创设的“监地视频帮教”模式的践行之地。
  浮石街道的余大姐是“监地视频帮教”模式的首批受益者。由于平时忙于工作、操持家务,余大姐已有三年没见到自己在监服刑的丈夫。在我区安排的首批视频会见中,余大姐和丈夫泪流满面。通过视频会见,余大姐对丈夫的在监服刑情况更为了解,也更为放心,而她的丈夫也表示会更安心地服刑,更努力地改造。
  2011年区司法局创新特殊人群管理理念、方法和手段,创设“监地视频帮教”模式,将帮教工作前移,实现监管改造与安置帮教的“无缝对接”。在“刑释解教后回原籍帮教”的基础上又新增了“在监服刑期间通过网络视频开展亲情帮教、政策帮教”的做法,组织服刑人员家属与服刑人员、地方司法行政工作人员与服刑人员之间开展视频通话,达到政策宣传、信息传递、亲情感化的效果,协助监所提高服刑人员的改造质量,降低刑释人员再犯罪率。
  “监地视频帮教”模式是由区司法局与省乔司监狱协作,利用视频对接系统安排服刑人员与家属会面,实现了监地无缝、快速、有效、全程对接,通过视频对话,让在监服刑人员感受到亲情和温暖。该模式有效解决探监成本高、探监难等现实问题,实现了从“出墙后”管理到“出墙前”管理,从“墙外”被动衔接到“墙内”主动衔接的转变,得到了省、市政法委和上级司法行政部门的高度肯定和赞扬。“监地视频帮教”模式荣获第九届中国全面小康十大社会管理创新奖,并在全国纪念“枫桥经验”50周年大会期间,作为全省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进行了重点宣传。

  升级村级治保,减少“矛盾出村”

  平安建设的重点在基层,难点也在基层。我区在深化完善乡镇(街道、办事处)社会服务管理中心、村综治工作站和“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夯实基层综治网络,在横路等地进行试点,探索加强和改进村级治保组织建设,通过村级治保组织卓有成效的工作,有效减少了“矛盾出村”,基层稳定压力得到大幅缓解。
  67岁的郑炳海是横路办事处贺邵溪村治调会主任。他和手下的3位治调员,负责全村900来户、2700多人口的日常治安管理和纠纷调解工作。几天前,村里的两户村民因一方要在宅基地上搭建车库,另一方却不同意,双方起了纠纷。经过郑炳海2个多小时苦口婆心地劝解,双方当事人终于握手言和。
  “政府相信我们、重视我们,专门发文号给了我们身份、给我们发工资,我们是有组织的人。”郑炳海说,“今后干起工作来就更有信心、更有底气了”。
  自去年3月,我区在横路办事处全面启动了农村治保会建设试点工作,下发《加强和改进村级治保会建设的工作意见》,对软弱涣散、不起作用的治保组织进行了调整,对素质差、不能胜任工作的组织成员进行了更换,对人员少、力量薄弱的组织进行人员充实。通过定人员、定职责、定制度、定保障,有效激发了治保会成员的工作热情。
  调整后的治保队伍中既有“40后”的老干部,也有“80后”的年轻人;既有种地的农民,也有经商的生意人。这不仅让传统的工作经验得以传承,也为新时期的农村调解工作注入了新鲜血液。同时,区公安分局还专门为各村的治保干部配发了警用电筒、水壶等装备,方便他们开展治安巡逻、信息采集、警情先期处置等工作,治保队员成为“编外警察”。
  有纠纷,找治保,如今已成为我区村民解决、处理纠纷的新途径。村治保组织通过稳控重大案事件、化解矛盾纠纷、开展“平安村”建设、管控重点人员、开展基础排查、落实帮教措施,努力将各种可能引发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化解在萌芽状态,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矛盾不上交”,尽可能防止“民转刑”案件发生。
  截至去年年底,各村治保组织成功化解纠纷率98.3%,占总矛盾化解数的64.2%,矛盾纠纷同比去年下降19.5%,全区治安状况得到明显改善。目前,村级治保组织已在我区各乡镇(街道、办事处)全面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