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丹萍/文徐元昌/摄
沿着铜山源水库,继续蜿蜒十几里山路,就是杜泽镇金岗山村。
这里,古木参天、流泉飞瀑、云蒸霞蔚、峰峦叠嶂,原生态的音符在时光中穿梭,浑然天成。
村庄傍山而建,村民依水而居。发源于薄雾缭绕的两座山峰———尖锋山和高头山的枧头坞溪,一路欢唱,流淌出美丽乡村的天然诗韵。
天然氧吧 小桥流水
村里的公路随枧头坞溪而建,呈约45度的坡度蜿蜒上山,村庄错落有致,掩映在绿树繁花中,呈现出一番“小桥流水”的诗情画意。
仲夏时节,走进金岗山村,就像踏进了一片绿色的海洋,青山环抱,古木参天,炽热的夏风穿越一道道绿色“屏障”后,转化成舒爽的习习凉风。“凉快吧,我们这里夏天都不用电扇的。”村书记章新华笑着告诉记者,这里是名副其实的天然氧吧。
芭蕉树、百年枫树映入眼帘,大大小小的“国宝级”植物红豆杉随处可见。“村里树龄超过百年的红豆杉有十多棵,它们是我国一级珍稀濒危保护植物,也是世界上公认的天然珍稀抗癌植物,也许正因为有了它们的庇佑,村里的老人们身体大都格外健朗,九十岁以上的老人就有10人。我们村是远近闻名的‘长寿村’。”村监会主任余樟炎介绍道。
日出而作 靠山吃山
日出而作,绵绵若存。留守在大山里的村民们勤劳、善良、淳朴,一日一日顺应着大自然的规律,知时知量,知止知休,不为所困。
在这里,几乎每家每户都有一个菜园子,种着甜玉米、茄子、黄瓜、豇豆等蔬菜。仲夏时节,家门前那扁豆搭起的凉棚,把夏天的闷热一扫而光;在扁豆下,住着一群大大小小的紫弯月———茄子,浑身肥嘟嘟的;“豆角姑娘”在风中飘舞着“长辫子”,颗粒饱满的玉米也已挂满枝头,召唤着人们去采摘……
一对夫妻带着草帽,各自挑着一担毛竹枝叶,风风火火地往山下走去。这是杜阿姨和他的丈夫,他俩已年近七十,子女常年不在身边。老两口在家闲不住,每天早早地上山收集毛竹枝叶来卖。“以前山上的毛竹枝叶只能捡回家当柴禾,现在有人上门收购,用来做扫帚,这一捆能卖12元,我们一天的收入有100多元。”杜阿姨乐呵呵地说。靠山吃山,村里的这片山林是这里大部分村民的收入来源。山上还有大片野生粽叶树,村民们会上山采摘,将其洗净拿到市区去卖,由于这里的粽叶质好、量多,甚至有嘉兴的客商专程赶来这里收购。
长寿之村 相濡以沫
在这里,时间很慢,泡一壶茶,看袅袅轻烟,看鸭子戏水,听风吹山林,岁月显得如此娴静与从容。
一段好的感情往往是细水长流的,携手相伴,从青丝到白发。枧头坞自然村有一对双双91岁高寿的夫妻,丈夫叫蒋炎松,妻子叫余石妹,他们相濡以沫,走过了70个春秋。大伙儿眼里的幸福标准,由夫妻俩践行得十分到位。
当记者来到这对夫妻家中时,他们一个在弄柴火,一个在灶头上煮饭,砧板上的黄瓜和豇豆都是自家菜园里种的。“父母结婚那年代谈不上恋爱,要说爱情也是平平淡淡。”据蒋炎松的儿子介绍,二老一直恩恩爱爱,相敬如宾。“以前,父亲在田里干活很辛苦,每每家里做好吃的,母亲都舍不得吃,非要亲手把可口的饭菜送到在田里干活的父亲手中。”如今,田里的庄稼活吃不消干了,但夫妻俩仍然每天要到菜园里转转,照看门口菜地里的菜,活动身体,自给自足。说起长寿之道,夫妻俩称这得益于勤劳、和睦与好山好水。
无独有偶,耋耄之年的余贵歧和邵富妹也已相濡以沫70载。看着老两口坐在家门口丝瓜藤架下的石凳上,时间仿佛定格,不禁想起木心的《从前慢》,“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青山环抱、云雾缭绕的金岗山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