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生态优势 加快转型升级 ......
01版: 一版要闻 02版: 要闻 03版: 要闻 04版: 综合

发挥生态优势 加快转型升级 争创全省循环经济发展示范区

———区委十二届八次全体(扩大)会议报告解读



  编者按:8月17日,区委召开十二届八次全体(扩大)会议,对“发挥生态优势,加快转型升级,争创全省循环经济发展示范区”作出战略部署。为使各级各部门及广大干部群众更好地贯彻落实全会精神,本报对全会报告进行解读,敬请关注。

  到2017年的总体目标

  通过三年努力,把我区建设成为产业优势突出、生产清洁高效、资源循环利用、环境生态良好、管理服务完善的全省循环经济发展示范区,基本建成具有循环经济特征的生态经济社会体系,产业结构得到较大幅度优化提升,产业园区内相互关联、协作配套、共生耦合的循环链条基本形成,城镇污水、生活垃圾、工业“三废”、农业废弃物基本实现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各项指标达到全省循环经济发展示范区评价目标值,循环经济发展处于全省乃至全国先进水平。
  2015年,循环经济发展各项基础性工作扎实推进,初步建立循环经济政策保障体系和激励约束机制、评价指标体系和统计核算制度,全社会对建设循环型社会的认识明显提高,形成一批符合循环经济要求的工业、农业、服务业示范企业。全区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94%以上,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5%以上,秸秆综合利用率达86%以上,农业投入品废弃包装物回收率达70%以上,规模畜禽养殖场排泄物综合利用率达97%以上。
  2016年,循环经济发展工作取得明显进展,能源的梯级利用和废弃物的循环利用水平大幅提高,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扎实推进,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基本形成,生态循环生产模式在产业园区得到普遍应用,生态循环农业、城市矿产开发、清洁能源开发等示范基地和特色小镇建设取得初步成效,建成一批循环经济发展示范园区、示范乡镇和教育示范基地。
  2017年,循环经济发展取得显著成效,特种纸、机械装备制造、城市矿产、新能源、钙产业等循环产业链基本形成,循环型产业形成较大规模,城市矿产开发、清洁能源开发、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处于全省同类行业领先水平,基本建成共生耦合的循环型产业体系;资源利用效率和再生资源利用水平显著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绿色发展、绿色消费理念深入人心,基本形成企业小循环、园区中循环、社会大循环的发展格局,成功创建全省循环经济发展示范区,争创全国循环经济示范区。

  重点要抓好三方面工作

  一、加快转型升级,着力构建循环型产业体系。坚持以生态经济化为导向,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构建产业关联、共生耦合、优势互补的循环型产业体系。
  1、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按照“一控二减三基本”的要求,坚持点、线、片、面联动,深化推进六大专项行动,构建主体、产业、区域三级联动的生态循环农业体系。要构建主体“点-线”循环。引导广大家庭农场、农业企业推行清洁化生产,加强农业生物技术、节水技术等应用,重点抓好肥药控害减量和农业投入品废弃包装物、废弃农膜回收无害化处理,努力做到源头减量、过程减量、排放减量。加强规模养殖场畜禽排泄物生态化治理、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重点抓好宁莲沼液浓缩制肥、秸秆回收资源化处理中心建设。大力推广稻鱼(鳖)共生、茭鱼(鳖)共养和立体种养等生态循环模式,加快培育一批具有较为完善的闭合循环链条的家庭农场、示范园区,重点抓好三易易国家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和杜泽万亩茭白基地建设。引导家庭农场加快公司化改造,通过联合、合作或抱团等方式,培育一批生产、流通、加工领域的龙头型农业企业。要构建产业“线-片”循环。按照生态化耦合、循环化发展的要求,在富里农村综合改革试验区和莲花、杜泽、全旺等乡镇规划建设5万亩的农业循环经济示范区。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使区域内的水稻、瓜果、蔬菜、食用菌、养殖业等看似分散的多种产业相互依存、环环紧扣,逐步形成“种养饲加”共生耦合的生态循环型生产体系。要构建区域“片-面”循环。以全省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创建为契机,把整个区域范围作为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试验田,发挥示范区的引领带动作用,规划建设一批各具特色的生态循环农业产业带,培育形成点上出彩、连片成面的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格局。
  2、加快发展生态循环工业。推进循环化改造。将节能减排、循环利用的理念贯穿工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切实抓好特种纸、机械装备制造等重点行业的资源消耗减量化,促进企业内部、企业之间以及园区之间废弃物的循环利用,实现园区内废弃物交换利用、能量梯级利用、土地集约利用和水的分类利用、循环使用,构建“纵向闭合、横向耦合”的循环型工业产业链。加快集群化发展。实施延链建环工程,围绕城市矿产、特种纸、机械装备制造、水资源、新能源、钙产业等重点产业扩张和产业链延伸,积极开展产业研究咨询,并在此基础上用好产业图和招商图,紧盯未完成布局的新产业和“孤岛效应”企业开展精准招商,培育形成特色鲜明、链条完整、竞争力强的循环经济产业集群。推行清洁化生产。把好工业投资项目能评、环评、安评关,注重引进低消耗、低能耗、高效益的低碳产业;大力推行清洁生产,鼓励企业合理利用资源,降低能源消耗,减少污染排放量;严格落实工业企业单位要素综合经济效益评价机制,突出抓好节能降耗工作,加强重点企业监管力度,健全落实落后产能退出机制,提升单位土地、单位能耗、单位排放的经济增长贡献率。
  3、稳步发展循环型服务业。重点抓好三大产业:生态旅游业要以乡村休闲旅游三年行动计划为抓手,围绕打造“远可望、近可游、居可养”的“五养归谷”,按照集聚、集成、集合的理念,把生态旅游与民宿经济、放心农产品、汝窑文化、针灸文化等结合起来,分区域整合山水资源、产业资源和文化资源,打造集聚化、特色化的乡村休闲旅游板块,重点抓好衢南乡村再造、莲花4A景区等建设。绿色物流业要探索建立工业园区物流公共服务平台,着力解决园区企业物流不便捷和成本过高问题;要以新农都冷链物流为龙头,以家庭农场免费直通车为纽带,创新农产品配送模式,形成具有衢江特色的放心农产品绿色供应链。电子商务要结合我区的特色优势产业,培育发展互联网+产业。引导企业在阿里、京东、苏宁易购等第三方平台,开设网络旗舰店、专卖店等销售终端; 支持大型商场、超市和餐饮、娱乐、生活服务类商家开展多形式网络营销;全面推进“乡村淘”建设,将“乡村淘”打造成中国农业电商新模式、回乡农民创业新平台;努力建成农产品跨境电子商务平台,并充分利用百特汇、老农民商城和“五点半”等电商平台,不断拓展我区放心农产品销售渠道,线上线下同步打响衢江放心农产品品牌。
  二、坚持点面结合,加快建成多层面循环系统。按照企业小循环、园区中循环、社会大循环的思路,将绿色循环理念贯穿生产、流通、消费各个环节,加快建成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系统。
  1、以企业层面的物质循环为重点,构筑经济实体内部的小循环。要强化企业服务,组建产业研究、招商引资、挂联帮扶等专项服务小组,帮助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加快转型升级,重点引导企业推行清洁生产,减少生产服务中物料和能源的使用量,实现废弃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支持企业引进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提高“三废”综合利用率;支持企业主动参与资本运作,推动企业与上市公司、跨国公司开展关联合作、兼并重组,迈向价值链的高端。要坚持标杆引领,把标杆企业的选择、把握和推广作为推进微观主体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方法,在各行业中列出标杆企业、示范企业,既关注本地标杆企业,又招引外地标杆企业,以标杆企业的引领示范提升循环经济的整体发展水平。
  2、以园区层面的物质循环为重点,构筑区域企业之间的中循环。把产业园区作为发展循环经济的主平台、主战场,大力推进循环化改造。衢江经济开发区要按照“现代化、生态型、可循环”的发展思路,加快推进30个园区循环化改造项目建设,确保2017年通过省级验收。同时,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实现产业集群、企业集中、土地集约、要素集聚。衢江-鄞州产业园要进一步深化与鄞州的合作交流,积极引进科技创新型循环经济产业项目,加快集群发展。廿里工业功能区要加快生态化改造步伐,重点培育以新材料、新装备、新能源为主的特色产业集群,推动镇园融合发展。大洲工业功能区要重点推进城市矿产和机械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发展。上方工业功能区要持续推进钙产业整治提升,重点抓好轻钙企业的整合重组和灰钙企业的关停工作,加快麦尔兹石灰窑和回转窑项目建设,打造新型钙产业基地。莲花、全旺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要积极探索畜禽粪便、秸秆资源化利用等农业循环模式,推进环保酵素在农业上的运用,力争成为全区循环农业的示范区、放心农业的展示区、休闲农业的观光区。
  3、以社会层面的物质循环为重点,构筑生产生活领域的大循环。加快生态家园建设,开展餐厨废弃物回收和资源化利用,积极争取海绵城市建设试点,推进城市建设的绿色化、循环化。扎实推进农村“双治”,坚定不移抓好生猪减量,加大规模养殖场的污染整治力度,力争到2017年生猪饲养量控制在100万头以内,规模养殖场污染物排放达标率100%;切实抓好垃圾分类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充分利用生物技术、废塑料气化制油技术,探索推行垃圾微生物发酵、堆肥模式和非焚烧生活垃圾处置模式,构建“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处理体系。加强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建设,重点抓好再生资源交易市场建设,建立覆盖全区的再生资源回收网络。加强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加快大气污染动态监测设施建设。注重资源集约利用。坚持资源开发和集约利用并重,着力抓好节地、节水、节能和资源综合利用,研究出台闲置工业用地处置办法,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创造尽可能大的经济社会效益,积极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推行绿色消费方式。在全社会推行清洁生产、绿色消费,引导公众自觉抵制“白色污染”和过度包装,自觉使用再生产品、清洁能源、绿色产品、能效标识产品、节水认证产品和环境标志产品等,鼓励绿色出行,推广建造“会呼吸的绿色房子”—夯土建筑,切实增强公众绿色消费和文明消费的意识。
  三、突出重点领域,努力打造特色性循环产业。突出城市矿产开发、清洁能源开发、生态循环农业等重点领域,努力打造循环经济百亿产业。
  1、着力壮大城市矿产板块。以红河锌联—衢州循环经济示范园建设为重点,加快推进业胜金属、煌盛铂业、永创铝业、朗坤环保等项目建设,打造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着力推动园区化、集群化发展,对城市矿产开发进行更高层次的战略定位,开展多种城市矿产资源的循环利用,重点培育有色金属提炼加工、废塑料再利用深加工“两大主业”,形成再生铟、再生锌、再生铂族、再生铝等有色金属、稀贵金属提炼加工产业集群,以及废塑料气化制油等非金属类再生资源加工板块。着力推动总部化、高端化发展,高度关注循环过程中的技术创新,把由此衍生的垃圾资源利用、处理等产业作为培育重点,打造一批技术、模式、成套设备输出的总部型企业。着力推动产业化、链条化发展,重点围绕炉灰处理—锌焙砂深加工—余热利用的“业胜模式”、汽车废三元催化剂处理—贵金属回收的“煌盛模式”、废塑料—气化制油—发电的“朗坤模式”,打造完整产业链条,不断扩大产业规模。
  2、积极发展清洁能源板块。以风电、水电、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为重点,力争到2017年完成投资45亿元,开发可再生能源22.7万吨标煤,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52.2万吨。积极发展水电产业,重点加快推进抽水蓄能电站项目前期工作,力争2017年底前开工建设。加快发展风电产业,重点抓好中广核风电场项目,力争到2017年风电装机容量突破15万千瓦。大力发展光伏产业,加快推进太阳能开发利用,引导企业、小区业主建设屋顶分布式光伏发电站,重点抓好杭开农光互补和三万户农民屋顶光伏、铭辉能源地面光伏、衢江经济开发区分布式光伏、广胜光伏等项目建设,力争到2017年光伏产业产值达5.5亿元。
  3、加快培育特色小镇板块。最大限度整合特色资源、发挥生态优势,大力发展生态+产业,加快培育循环农业、智慧农业、中药养生等一批特色小镇,力争到2017年建成省级特色小镇1个,市级特色小镇3个以上,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0亿元。重点以莲花现代农业综合区为核心,把发展生态循环农业与发展放心农业、休闲观光农业结合起来,做好接二连三文章,积极引进农产品深加工企业,打造农旅融合的生态循环农业特色小镇。以富里农村综合改革试验区为核心,大力发展放心农业、循环农业、电商农业、智慧农业,全力打造融“智、农、养、游、居”为一体的智慧农业特色小镇,力争成为综合性农业汇聚高地、农村综合开发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