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田野放飞新希望
01版: 一版要闻 02版: 综合 03版: 特刊 04版: 社会

绿色田野放飞新希望



  ———衢江区加快“两区”建设推动农业转型纪事

  ■徐婷 祝斌斌

  中国椪柑之乡、中国竹炭之乡、全国商品粮基地、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试点县……一块块衢江现代农业的“金字招牌”璀璨夺目,粮食、生猪、柑桔、毛竹四大主导产业持续提升,花卉、蔬菜、瓜果、食用菌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稻鳖共养”、“鱼鳖共生”、“立体种植”等种养新模式方兴未艾。
  行走在衢江大地上,视野所及之处,这厢田畦亮丽水皆绿,穗节抽高叶正苍,那方树木葱郁、百果飘香。举首沃野,连片的设施大棚点缀其间,俯视大地,一派清新明丽、丰沃富足。
  自2010年以来,我区紧紧围绕“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保持农业平稳发展、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总目标,以发展现代生态循环农业为主线,以现代农业园区和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为重点,积极培育新型农业主体、大力发展现代设施农业、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水平,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推进创建工作,努力打造设施装备优良、技术模式先进、产品优质安全、管理服务高效的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为农业“两区”建设注入强大的原动力。

  整合资源,突出创新,田野放飞新梦想

  在“两区”建设中,我区在加强科学规划、组织领导、政策引导和资源整合上下功夫,高标准加快“两区”设施建设。将“两区”建设规划与农业“十二五”规划、一村一品发展行动计划有机结合,优化产业布局,凸现地方特色。
  整合项目、资金等要素,创新工作机制,建立服务机制,积极帮扶“两区”建设主体发展。同时建立健全土地流转市场,规范土地流转机制,实现农业经营主体适度规模经营的要求。目前,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制度已基本实现全覆盖,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内土地流转率达77.2%。
  为突破“两区”经营主体的资金瓶颈,我区积极与金融机构对接,大胆探索钢架大棚、农机具和土地经营权等抵押贷款,目前已发放贷款8000万元。创新增加家庭农场政策性保险险种,制订《“金伞”衢江家庭农场保险方案》,新增4个“家庭农场保险”产品险种,为家庭农场生产经营搭建“金色保护伞”。区财政部门积极筹措资金,建立了救灾发展资金、还贷周转金和生产性贷款贴息等制度,进一步帮助农业经营主体解决发展资金的难题。
  整合资源,突出创新,“两区”建设结硕果。全区共建成粮食生产功能区79个,面积8.05万亩,其中通过省级粮食生产功能区验收的2个; 通过市级粮食生产功能区验收的23个。现代农业园区创建点27个,其中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3个、主导产业示范区7个、特色农业精品园17个。今年1月,我区成功创建衢州市首个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截至2014年底,我区“两区”建设总投资已经达到20亿元,并带动经营主体投入15亿元,建成连片钢架大棚面积220万平方米。目前,全区万元田已达到6.2万亩,其中2万元田有3万亩,红心猕猴桃、火龙果等一批特色产业开始向5万元田迈进。

  服务先行,政策引领,农业主体显活力

  坚持做大做强农业龙头企业、规范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壮大家庭农场,使之成为农业“两区”建设主力军。同时,不断加快培育一批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现代职业农民和种养大户,支持科技人员、大中专毕业生到园区创业,使家庭农场、工商资本、科技人才和失地农民在农业“两区”建设中显现新的活力。
  围绕资源整合、布局优化、产业转型、机制创新和示范创建,鼓励当地农民充分利用“两区”的产业平台优势、设施装备优势、科技服务优势,充分利用现代农业综合区、主导产业示范区和特色农业精品园的各项优惠政策创建家庭农场,开展农业领域的创业创新。目前已在莲花现代农业综合区、全旺粮食功能区和杜泽万亩水生蔬菜园建成家庭农场集聚区3个,“两区”内家庭农场达到800多家。
  人才资源也是当前推进“两区”建设的稀缺资源。针对农村青年大部分成为大城市的新生代农民工和村里以留守老人、妇女、儿童居多的现状,区委区政府通过举办各种农业技术培训和种养大户素质提升工程,改善“两区”建设经营主体的结构和素质。积极运用人才机制,吸引更多的大学生、农业专业技术人员和外地种养经营能手到衢江创业,推动“两区”快速发展。几年来,共吸引博士生、海外归国精英、台湾农业专家等高科技人才等20多人,大中专毕业生100多人,直接示范带动当地农户5000多户。

  生态为本,放心安全,开创循环新模式

  走进莲花镇樊土寿家庭农场,市民徐女士在购买葡萄时用手机对准外包装箱上的二维码标签进行扫描,“滴”的一声,屏幕上立刻显示出一张张包括“产地单位、产品品种、何时种植、施肥用药、采收日期和检测结果”等详细农事操作记录。“信息一目了然,我们消费者买得放心、吃得开心。”徐女士说。像樊土寿家庭农场一样实现二维码溯源管理的家庭农场,目前全区已有100家。
  举全区之力发展放心农业。通过“产”、“管”并举,加强源头治理,突出全程监管,创新产地环境生态、农资市场监管、产品检验检测、质量安全溯源、生产经营诚信、农业标准生产、技术服务支撑、多元营销市场等放心农业“八大体系”,奋力打响全国放心农产品品牌。
  农业发展不仅要放心,还要可循环。在杜泽万亩水生蔬菜基地,农户在种植茭白过程中,探索茭鸭(鱼、鳖)共育,鸭、鳖能消灭虫害,排泄物又能肥田。茭白秸秆代料栽培食用菌等再利用,实现了茭农、菇农、生态环境的“共赢”。同时,许多家庭农场正在探索稻鱼(鳖)共生、立体种养等生态循环模式。并实行农业投入品废弃包装物、废弃农膜回收无害化处理,农作物秸秆采用燃料化、饲料化和基料化等资源化回收再利用方式处理。
  源头减量,过程减量,排放也减量。作为排放较多的养殖业,目前百家规模养殖场采用工业化治污、生态消纳、异地消纳等多种模式,纷纷上马治污设施,猪粪、沼液制有机肥,污水循环利用或达标排放,病死猪实现无害化处理。

  构筑平台,延伸产业,农旅融合促发展

  农业一头接着二产、一头连着三产,既为二、三产业的发展提供原料,又需要通过二、三产业的发展来提升发展。我区在“两区”建设中跳出农业抓农业,坚持用工业化、市场化的理念抓农业,突破长期以来局限于种养殖低端环节的传统束缚,做好农业“接二连三”文章,着力建设一批农产品种养、加工、贮藏保鲜、物流、休闲观光等多功能有机融合的农业“两区”,形成一二三产联动发展的现代农业格局。
  依托九九红玫瑰园、老爸果园等43个各具特色的休闲观光农业点,举办玫瑰节、蔬果采摘节、“快乐农家”擂台赛等节事活动,在全省率先开通了家庭农场周末免费直通车,打造“开放型田园超市”,创新家庭农场网络直销等营销手段,让游客充分体验农业休闲游魅力,成功实现休闲采摘、旅游观光等多业态经营,打响旅游品牌,带动农村第三产业快速发展。
  2014年全区家庭农场销售各类农产品3.5万吨,销售额1.6亿元,全年新增游客12万人次,带动周边2000多农户增收6000多万元。全区现有一定规模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点达到186家,其中年营业收入500万元以上的有6个,带动从业人数2.6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