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真,凝固在时光里的一抹传奇
01版: 一版要闻 02版: 综合 03版: 特刊 04版: 教育

太真,凝固在时光里的一抹传奇



  位于衢江区北部的太真乡,风景秀丽,四季分明。春赏山花,迎春杜鹃别样红;夏看山水,碧峰飞瀑雾若梦;秋观红叶,千山万壑层林染;冬览冰挂,玉树琼花披银装。唐如意年间,这里曾是盈川属地,古称玉泉乡。在绵延不绝的历史长河中,勤劳的太真人民创造了丰富的物质文明和灿烂的民间文化,它们在这片土地上熠熠生辉,演绎着独特的历史文化脉络和乡愁故事。

  ■杨丹萍叶红仙/文 毛琳俐/摄

  太真洞,道不完的传奇故事

  太真洞是一个岩溶喀斯特洞穴,形成距今已有5亿年的历史。洞内可供游览面积8474平方米,洞道总长1147.2米,洞厅宏大壮观,石奇水秀。
  太真洞素有“天下第一洞天”之称,是因其“太真三绝”名扬天下:洞中有洞,洞洞相连,共有三十六洞天,景致非常,一绝也;有仙田仙池,阡陌纵横,小桥流水,一望无边,二绝也;每逢早晚和子夜时分,洞顶仙气缭绕、袅袅不绝,道家仙气扑面而至,此为三绝。其内景致神奇,如梦若幻,妙不可言,所以叫做“太真梦境”。古而太真洞有“中国江南道教第一洞天”的称号,历朝帝王官臣、文人墨客曾莅临观光,如隋炀帝、杨太真、朱熹、卉庵摭、徐圣洛、徐学圣、姚宝奎、徐霞客等。
  相传,道家祖师太上老君曾在此炼丹修道,在《朝天大忏》道经上记载有“浙江衢州有太真,太上老君传道经……”,因此,太真洞又名“太君洞”。唐杨玉环曾在此听经学道,并在此题诗:“太君洞府乾坤大,唐室江山万万春。”至今尚有太真石鼓、太真舞厅、梳妆台等胜迹。后被唐明皇封为“太真妃子”,故而此洞名为“太真洞”。
  关于太真洞的传说故事数不胜数,思及古人,感慨万千,余思不尽。

  玉米饼,镶嵌在时光里的美味

  太真乡土特产品种繁多,有机茶、红壳笋干、山茶油、食用菌都有相当的知名度。但说起太真的特色美食,不得不提“太真香”玉米饼。
  在稻米短缺、食不果腹的年代,玉米是乏味的口粮。勤劳智慧的太真人民变着法儿,将玉米做成了玉米饼,来满足自己的口腹之需。如今,伴随着饮食时尚的轮回,粗粮重回人们的视野,被当作养生佳品,太真玉米饼则成为餐桌上的一道美味,成为追求饮食均衡者们的新宠。
  太真玉米饼由玉米面制成,饼类食物讲究馅料,取材随季节改变。这个季节,冬笋、咸菜、猪肉、豆干是最常见的。百搭的食材下锅后随铲翻动,不经意便碰撞出一灶头的鲜香。
  当地人沿用祖辈传统的工艺———用滚水将面“炒”熟,再经手工反复揉摔……如此这般,原本质地粗糙、无粘性的玉米面便有了韧劲。将揪成小段的面团捏成一个个碗状,加入馅料,封口,再压扁成饼状。油烧至八成熟,面饼沿锅滑入,待表皮炸至金黄色捞上。略摊凉,咬下一口,脆薄的表皮伴着鲜香的馅料,让人回味无穷。
  玉米饼作为太真乡的特色小吃,已然飘香衢城。人们喜爱将玉米饼作为聚餐的一道小食呈上。“旺季我平均一天要做300多个玉米饼,有的供应给本店的顾客,有的则送往衢城的各大饭店。”当地农家乐经营者王仁仙告诉记者。
  这寄托着浓浓乡愁的一口鲜香,看似是一顿晚餐的点缀,却是“不忘艰苦的过去,珍惜幸福生活”的约定。

  银洞,刻骨铭心的红色印记

  银坑村王家自然村西北的石柱里到处都是崇山峻岭,其中有许多明朝开采遗留的大大小小的银洞。这些银洞曾经默默无闻地为红军、为地下党作过贡献。
  1935年红军主力北上抗日,方志敏率领的红军继续留在南方坚持游击战争。他们转战于浙赣边界的崇山峻岭之中,在浙西开辟了千里岗根据地。石柱里深山区毗邻淳安县,位于千里岗的西部,进可攻、退可守,是开展游击战争的好地方。依托地理环境的优势,他们发展地下党员,在太真和双桥发动群众,领导槽工和农民打击土豪劣绅,筹粮送给红军。
  1936年,中共衢遂寿中心县委为了配合支援红军开展反围剿斗争,秘密地在石柱岗背村建立了第一区委,该村地理位置特别优越,沿着一条约一公里长的斜坡路便可来到石柱里的银洞,此外,该村党的群众基础好,村民们向往地下党,向往红军。该村张康龙的祖父张永裕是区委委员之一。
  这些活动引起了国民党的极大恐慌,开始对石柱里红军进行围剿。因为有人给红军送信,敌人进入太真乡时,红军早已隐蔽在石柱里的银洞中。那里银洞很多,大的可容纳四五十人,小得也能容纳二至三人。敌人来时扑了个空,到处都是崇山峻岭,哪里找得到红军呢,即使有机枪、大炮也无济于事。于是敌人封锁了所有通往石柱里的交通要道,企图困死红军。在那期间,石柱岗背的张永裕、张樟清、张樟土等群众为红军送饭送茶送消息。
  敌人下令清村,强迫群众外迁至银坑村。那段时间,石柱里银洞中的红军历尽艰辛,受尽了饥饿的煎熬,但他们仍顽强地生活着,吃野果、啃野菜,转战于千里岗山区。太真乡党委为了缅怀革命前辈的丰功伟绩,在石柱岗背修建了中共衢遂寿中心县委第一区委旧址,今年又进行了扩建。
  巍巍群山、深深银洞、石柱岗背的老人见证了革命先辈英勇斗争的光辉历程,这刻骨铭心的红色印记在人们心中烙下浓烈的乡愁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