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小时通宵救援终脱险“驴途”不该任性做个理性“驴......
01版: 一版要闻 02版: 综 合 03版: 教育·健康 04版: 今日关注

14名驴友被困水门尖,70余人彻夜搜寻……

12小时通宵救援终脱险



  冬日的夜晚,天寒地冻。12月18日深夜,在黄坛口乡水门尖的山中却进行着一场通宵大救援。14名驴友被困山中,缺水断粮,情况危急;70余名救援队员彻夜搜寻12个小时,终于找到被困人员,连夜护送他们安全下山。12月19日上午,记者采访了当时参与救援的大洲派出所教导员王建新,他长舒一口气说:“幸亏没有发生人员伤亡,通宵搜救才值得。”
  12月18日17时许,区公安局接到报警:有驴友被困深山,请求救援。接到报警后,区公安局首先联系了当地大洲派出所,值班副所长刘有良和民警叶亮迅速带上救援设备赶到现场。区公安局也分派警力,赶往现场。与此同时,黄坛口乡政府也接到了电话,“接到消息后,我们安排一人留守值班,另外4名值班干部立即赶到了下呈村。”黄坛口乡纪委书记张建翔说。
  18时左右,区公安局民警已经到达现场进行了初步调查,衢州市消防支队也调派了消防救援人员。“不久后,衢州红十字应急救援队到达了现场。”王建新回忆说,当时赶到现场参与救援的人员有70余人。
  经初步调查,此次被困人员都来自江苏省昆山市,通过微信群相约组队。12月17日上午,17人包乘一辆客车来到黄坛口乡下呈村,随后带着帐篷和装备攀登水门尖,其中有3人在半山腰露营后没有上山。另外14名驴友下载了网上推荐的路线,用手机GPS定位,沿着路线向上攀爬。
  “他们应该是在山上露营休整了一夜。根据原计划,他们应该是在18日14时下山返程,但却不慎迷路被困。”王建新介绍说,因山上信号较差,手机GPS定位常有偏差,跟着走的驴友也渐渐偏离了路线,最后彻底找不到下山的路。
  赶到现场的几方救援力量,迅速成立了临时救援指挥部,制定出方案,张建翔还联系了当地卫生院派出医护人员增援。大家兵分三路,一组由当地向导与消防官兵组成,沿着景区路线进行搜寻;一组由红十字应急救援队的队员、区公安局巡特警和大洲派出所民警组成,沿下呈村龙门自然村上山,寻找驴友踪迹;乡干部与乡卫生院的救援医生留在下呈村待命。“救援人员上山时,我们安排乡干部紧急采购了一批矿泉水、饼干、面包等物资给他们带上。山上很冷,救援人员冒险上山会耗费大量体力,很辛苦。同时,被困的驴友也需要补充体力。”张建翔说。红十字应急救援队的队员对水门尖路线较为熟悉,上山后,他们通过“户外助手”软件,让偶尔接收到信号的驴友将定位传回。而后,与区公安局民警沿着路线一路向上搜。“山路湿滑、夜深更险,我们不敢分散寻找,唯恐自己都迷了路。”没有修道,只有陡峭的山路,不少搜救队员滑倒后,迅速爬起来跟上队伍往上走,就这样连续走了4个多小时。
  21时44分,救援人员远远看到了被困驴友用手电打出的求救灯光。经过初步判断,被困者所处位置应该是在海拔1200米左右的巨龙顶。22时07分,救援队员终于通过对讲机联系上了失联的驴友,此时,搜救队员和他们还有1000米左右的距离。队员们一鼓作气,接着往上走。22时41分,第一批救援队员终于找到了被困人员,送上了水和食物,让他们补充体力。随后,护送他们从龙门阙往下进入景区。不多时,第二批救援队员也在中途与他们会合,帮着一块把驴友送下山。
  12月19日凌晨5时,所有的驴友全部安全到达山下。6时左右,他们乘车返回了江苏省。记者从区森林公安局了解到,这批驴友离开前,警方还依法对其中4名驴友进行了处罚。经区森林公安民警调查,这批驴友在此次登山和被困期间,有在林区野外违法用火的行为。“根据调查结果,依据《浙江省森林消防条例》相关规定,我们对其中4名驴友分别做出了一定数额罚款的行政处罚,并进行了批评教育。4名驴友也当场缴纳了罚款。”区森林公安局教导员黄泓介绍。
  记者了解到,水门尖海拔1451.8米,地形崎岖险峻,是我市境内最高峰之一。穿越水门尖也是衢州的一条热门户外路线,每年吸引了大量驴友。从2012年至今,已发生过4起驴友被困事件。每次有驴友被困,都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进行救援。
  徐婷 王宁池

  链接:

  驴友因“任性”探险而发生被困事件,已经不是第一次。
  今年6月18日,13名杭州籍驴友不顾村民劝阻,冒着滚滚雷声,走进灰坪乡千里岗山脉,而后失联。接到求助电话后,全市出动多方力量,组织救援队伍赶赴千里岗山脉。
  面对千里岗复杂的地理环境,还有持续的暴雨,搜救异常艰难。在市、区两级指挥部的统一协调下,从18日晚上到19日凌晨,共有来自公安、消防、人武、灰坪乡干部、红十字会应急救援队及当地村民等300余人,参与此次救援。
  同时,市救援指挥部通过微信平台快速成立“衢江618驴友搜救应急群”,整合各方动态信息,调整部署救援力量。现场还连夜架设通信保障车辆,确保卫星电话保障,并调遣了急救医护随时待命……
  考虑到夜间搜救有可能因降雨而危及搜救队员的生命安全,救援指挥部要求气象部门及时为搜救提供气象保障。市气象台每隔半小时就提供一次气象服务,从18日晚上一直到19日早上救援结束,共为此次搜救提供了20多次气象服务。
  当天深夜,搜救队员尽管穿着雨衣,套着高筒雨靴,但仍然衣服全部湿透。一路上遭虫蚁叮咬,小腿和大腿上都是被山蚂蟥叮咬的痕迹。更有不少队员在搜搜救过程中,遭遇毒蛇,处处艰难。搜救队员彻夜未眠,摸黑奔波在森林中,挑灯坚守在指挥部里,轮番上阵、紧密配合、不惧艰险,经过15个小时的紧急行动,最终将13名失联驴友全部安全营救。
  除此以外,2012年12月8日,4名驴友在攀登水门尖时发生意外被困;
  2014年2月22日,4名驴友在攀登绿春湖时因迷路被困;
  2015年5月23日,一对老年驴友在水门尖被困;
  2015年10月5日,几名驴友在水门尖因迷路被困……
  每次,市、区两级都派遣搜救人员,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进行全力以赴的救援。
  徐婷
  各方观点
  新闻事件:12月18日下午5点,14名江苏藉驴友被困黄坛口乡水门尖附近,缺水断粮、情况紧急,70名救援人员彻夜搜寻12小时,终将被困人员成功救出。
  笨小孩:不光是公安、消防、救援队等部门,其实每一次营救当地乡政府也是彻夜出动,全体干部回乡待命,通宵协助搜索营救。真的很想对每位驴友说一声,对自己的生命安全负责也是对别人的尊重。
  平哥:短短四年时间内,在衢州,仅媒体报道过的驴友被困事件,据我所知,这已经是第九起了!每次发生此类事件,各级政府部门都会全力应对,组织大批人员进山搜救。但由于多数驴友被困的地点位于深山之中,具体地点很难确定,因此搜救不仅耗时较长,而且会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幸运的是每次都能搜救成功,鲜有人员伤亡。但我们回过头认真思考:为什么这样的事件屡屡发生?是我们的防护工作有漏洞还是驴友们拿自己的性命当儿戏?
  新闻事件:4月3日晚,北京某大学数十位师生在结伴攀登房山区猫耳山时迷路被困。接警后,警方首次出动直升机。最后,被困人员成功救出。继他们之后,门头沟又发生户外运动者被困事件,直升机再度升空救人。
  《人民日报》:专家提醒,探险不是冒险。户外活动爱好者,一定要以保障自身安全为前提,在享受郊野健身、探险、刺激、快乐的同时,还要顾及家人的担忧,同时也要考虑社会救援力量的艰辛付出。
  《南方都市报》:我们是应该强调“驴友”要有公德意识和社会责任,但救人就是救人,不必计算成本,那是对生命的不尊重,我们需要的是有现实意义的反思。如何让“驴友”的探险变得更加安全,这才是有效的反思。
  《新京报》:警察实施救援时所支付的成本,比如直升机的配备、使用所需要的花费,乃至大批进山警察的消耗,这些费用本就是民众已经买过单的。只不过,警察往往是将全体公民纳税的费用,支付在具体的救助行动之上。这样的支付方式本身并无不妥,因为在公共生活中,每一个公民都有可能成为潜在的受助者。
  @詹小花_zhan:每次看到这样的新闻我都不知道说什么好。该不该救呢?该救。警察不就是保障公民人身和财产安全的嘛。可首先应该对生命和财产安全负责的人就是你自己,就不能在探险前做好必要的准备工作吗?
  @顺其自然211:连续两天,北京业余登山者群体发生迷路求救,北京公安部门出动包括直升机在内的七八个警种,共计三四百人参与搜救。虽然登山者得以全身而退是好事,可因此造成的公共资源巨额耗费,值得大学生和驴友们深思。
  新闻事件:10月4日,一批“驴友”违规穿越九寨沟被困,救援队连夜在高海拔地区救出12人;5日,6名游客夜间冒险绕山路进入五台山,被困在半山腰近4个小时后,被寺庙僧人救助;同一天,广州一名“女驴友”的遗体被找到,她之前与其他3人结伴徒步喀纳斯迷路失联,最终不幸遇难。
  湖南红网:上述事件中,有些是伪“驴友”,他们纯属就是为了省景点门票钱,继而从未开发的野路子上铤而走险;而更多的“驴友”,是拒绝大众化的旅游体验,追求纯粹的自然体验。但在自身经验和装备设施水平还没有到可以不顾一切的情况下,如果就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户外旅行,那么这实则是用生命去探险。在“驴友”遭难的事件中,救援力量和公共资源都处于高速运转中,也让社会伤不起。对于处在快速发展阶段的户外旅游而言,很多法规条例都在完善之中。
  小蒋随想:敬畏自然、爱护生命、遵守法规,应成为驴友出行的基本原则。现实中,出事的驴友往往违背了上述原则。某些驴友在心态上追求猎奇刺激、不自量力,甚至将违规涉险视为别样快感,直接导致行为出轨,不仅严重威胁自身安全,而且给社会救援平添负担。此类事件一再发生,表明一些人没将他人遇险的教训当作前车之鉴,任性远大于理性,一意孤行。此外,在犯险者被救脱险后,当对其违规行径作出行政处罚,让其承担社会搜救的经济成本。社会或许不能杜绝此类险情的发生,惟愿努力规范、宣传、惩处起到更多警示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