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思君不见君,同饮一江水。”
如今,“援青”就像一根红丝带,把衢江与相隔千里的青海德令哈紧紧地连在一起。
为帮助德令哈跟上新时代发展的步伐,衢江区援青干部余勇斌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投身“援青”事业中。三年来,他视德令哈为故乡,把德令哈各族群众当亲人,将全部身心倾注在德令哈的援建上,为柴达木新城撒下心血和汗水……
筑梦青海:此心安处是吾乡
2016年7月,余勇斌惜别怀孕数月的妻子,远离年迈的父母和年幼的女儿,奔赴高原,当他的双脚一踏上青藏高原柴达木盆地这片热土,就把自己当成了新柴达木人、新德令哈人。
初上高原,胸闷、气喘、头痛、失眠、心跳加速、鼻孔出血……各种高原反应接踵而至,防不胜防。
“再艰难也要克服,决不辜负组织的信任!”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心促使他想尽快融入当地,进入角色。为快速掌握情况,了解群众最需要什么?怎么援?援什么?他仔细研究德令哈市情、认真学习当地人文历史、民族文化、风土人情。半年时间,他用脚步丈量了全市3镇1乡3街道,深入走访各村庄、社区、学校、医院,检查援建项目,慰问贫困党员、农牧民,行程数千公里。数不清的足迹与汗水,只为了解民情民意,查找问题补齐短板。一次次沟通讨论、意见征求,一次次促膝交谈,嘘寒问暖,建立了深厚友谊,更是理清了贴近实际、针对性强、富有成效的援青工作思路。一心牵挂,一生情系,来到德令哈,余勇斌告诉我们想得最多的是———“能做什么”“要做什么”“可以留下些什么”。
数字是枯燥的,但一组组数字,更能见证余勇斌援建三年来在德令哈留下的坚实足迹:
2016至2019年,共实施援青项目67个,累计争取浙江援青项目资金15900万元;
争取社会各界为德令哈市留守儿童、贫困学生、贫困农牧户捐助资金、物资,累计总价值1360多万元;
争取援青资金170余万元,安排14批次480名干部赴浙江学习培训,举办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训班2期,培养乡土人才200余名;
组织两地互访交流和经贸洽谈等活动30余次,参与人员300多人,组织浙江名师来德令哈开展学术交流和送教活动12批次120多人;
……
这一串串数字的背后,凝聚着余勇斌和同事们无数个不眠之夜的运筹帷幄和只争朝夕日夜奔波的辛勤付出,凝聚着太多的心血和汗水。这一切,他却“甘之若饴”。
教育情怀:撒播爱心传真情
孩子是德令哈的未来和希望,但是由于各方面原因,地区教育发展很不平衡,孩子们享受的教育资源相对较少。德令哈当地的家长和孩子们对优质教育非常渴望,各级领导对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心情也非常迫切。
同样,作为一名从教育系统出来的援青干部,“让更多的孩子享受更好更优的教育”是余勇斌的援青心愿。他一直为此在两地奔波呼吁,牵线搭桥,利用各种机会寻求教师人才以及资金物资的支持。
2018年6月,区教育局考察团一行赴德令哈看望慰问援青干部,余勇斌汇报了德令哈的教育情况和孩子们的愿望。在区教育局的支持下,一支由名师骨干组成的帮扶支教小分队,冒着严寒来到德令哈开展教研交流和讲学送教活动,为当地的教师和孩子带来了衢江教育理念、教学方法,给德令哈的教育注入了活水源泉,得到了教师和孩子们的一致好评和点赞。
余勇斌也是一位教育“有心人”。在一次走访中,余勇斌得知柴达木路小学缺少艺术教学功能室,他向衢江区大后方申请了30万元的项目帮扶资金,建立了音乐教室和美术教室,点燃了孩子们艺术的梦想。还有一次在德令哈平原小学,发现孩子们的衣服很旧很单薄,他发动社会各界为他们捐衣捐物,在区教育局教研室的帮助下,给学校每名学生捐赠了一件羽绒服和一条围巾,为孩子们送上了温暖和爱心。
“虽然他在市政府办工作,但对教育事业却非常关心。”说起余勇斌,德令哈市教育局局长谢军充满了感激之情。谢军介绍说,在余勇斌帮助下,德令哈和衢江区教育局结成了结对单位,以后两地将在教学研讨、师资培训等各个领域开展合作交流,今年还将选派一批青年教师赴衢江区学习培训、跟班锻炼。
倾情帮扶:一枝一叶总关情
“扶贫路上,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家庭,丢下一个贫困群众。”这是党中央的要求,也是德令哈市工作目标,更是援青干部的光荣使命。
三年来,余勇斌和同事们一道跑部门、勤汇报、广呼吁,努力为德令哈脱贫攻坚贡献应有的力量。先后发动了浙江金大门业有限公司、温州义工团、北京鹏凯律师事务所等一大批社会爱心人士、社会团体踊跃为德令哈市留守儿童、贫困学子捐资助学,弘扬正能量,传播真善美。这些温暖之举、爱心力量,让德令哈的学子们满心阳光,也助推了德令哈的脱贫攻坚事业。
柯鲁柯镇德令哈村的孤儿赵丰田一直是余勇斌的牵挂,每年“六一”节,他都会去看望这位孤儿小朋友。赵丰田是德令哈市第五小学的一名学生,从小没有妈妈,由爸爸一人带大。2018年3月,一场车祸夺又走了爸爸的年轻生命,赵丰田只能和年迈的爷爷奶奶相依为命。自了解赵丰田的情况后,余勇斌经常上门走访慰问,送去慰问金和学习用品,鼓励小朋友坚强面对、好好学习。如今,三年援青的任务即将结束,余勇斌表示,会将“接力棒”移交给下一任,将爱心持续传递下去。
怀头他拉镇西滩村雷发春,是余勇斌结对帮扶的另一门“亲戚”,这是他刚上高原,主动结对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当时雷发春因病不能从事高强度劳动,余勇斌积极联系海西州人民医院的浙江援青专家医生,为其诊治,并主动联系当地的扶贫部门,帮助安排合适的扶贫就业岗位。每逢节假日,他还经常上门走访慰问,帮助解决困难,在生活上关心,经济上救助,让他们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浙江援青的温暖。
援青三载,高原的阳光晒黑了皮肤,亲情的牵挂熬白了头发,而他总是乐观地称这是高原对他的“馈赠”,是三年援青最美的见证。三年来,他坚持用实际行动,努力践行援青誓言,谱写雪域高原脱贫致富的新篇章!
区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