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江区“十大历史文化名人”评选
编者按:为认真贯彻全市文化发展大会精神,充分挖掘展示衢江区历史文化内涵,提升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自2012年11月开始,我区启动了“十大历史文化名人”评选活动。活动开展以来,得到了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响应,截至今年3月,全区各部门、乡镇共推荐了46名历史文化名人候选人。经区十大历史文化名人评选委员会初审,综合考虑地域性、价值观、知名度、代表性等因素,从中选出了26名候选人,候选人以衢江(老衢县)本籍人士为主,外籍为辅,均为已故名人,有真实可靠的史料依据,或在某一领域有重大成就,或对衢江历史文化发展产生过重要的影响。现将这26名候选人予以公布,接受社会各界投票推选,请广大读者积极参与投票,投票时间为4月19日—4月25日。如读者另有合适人选,也可提名推荐。
1.开衢首宦———郑 平
郑平(207—300),字元先,号自强,原籍河南郑州。吴黄龙元年(229)23岁以功授赞护将军,继拜平南大将军,进光禄大夫开封府仪同三司。嘉禾五年(236)加封征虏将军,以千人守峥嵘镇,遂家于衢州。好接贤士,谈论古今;操演征战,以身先之。部下千人,一饥则赈,一疾则疗。元兴元年(264)又进封金紫光禄大夫,新昌郡开国公,食邑一千五百户。少子郑济,晋怀帝时任信安(今衢县)令。
2.唐初名杰———杨 炯
杨炯(650—693),陕西华阴人。唐显庆六年(661)12岁时举神童,授校书郎,永隆二年(681)任崇文馆学士。如意元年(692)任盈川县令。次年大旱,田禾枯槁,县民求雨久不得,炯纵身跳入盈川潭,是日大雨。民感其德,建杨侯祠奉祀,后又改建为盈川城隍庙,奉杨炯为城隍庙神,历代香火甚盛。他为人恃才傲物,对朝士中虚伪作风极加嘲讽,为时所忌。
炯为“唐初四杰”之一,擅长五律,文思敏捷,唐张说称“其文如悬河注水,酌之不竭”。曾与他共事过的宋之问,在“祭杨盈川文”中谓其“……闻人之善,若任诸己,受人之恩,许之以死,维事坚刚,气凌秋霜,行不苟合,言不苟忘,……之子妙年,香名早传……门庭若市,翰墨如泉……”。后人写有许多赞誉杨炯的诗篇,明李应阳诗:“杨侯为宰日,秀句满沧州。”清陈圣泽诗:“一代盛名传四杰,三衢遗爱独千年”。杨炯著作原散失,明代童佩为其辑有《杨盈川集》十卷行世。(注:盈川县城遗址在今高家镇盈川村。)
3.铁面御史———赵 抃
赵抃(1008—1084),字阅道,号知非子,城关人,宋景祐三年(1036)进士。任武安军节度推官,崇安、海陵、江原三县县令,泗州通判至殿中御史。赵抃弹劾不避权贵。宰相陈执中不学无术,且多过失;宣徽使王拱辰奉使不法,上奏后两人先后被罢黜,一时朝野誉为“铁面御史”。朝廷曾数次委派他治蜀,轻车从简,惟一琴一鹤相随。宋神宗即位,奉召自成都还知谏院。帝问:“卿前以匹马入蜀,所携独琴鹤,廉者固如是乎!”公顿首谢。“一琴一鹤”收入辞书,成为典故。后加龙图阁直学士,拜资政殿学士,参知政事。王安石为相,他因政见不合,与欧阳修、苏东坡等一起被贬,任杭州、赵州、虔州太守,所到之处皆廉洁从政。为官时,每夜必焚香将一日言行告诸天,人或问之,则曰:“乃所以自警察也”。晚年以太子太保致仕归里,住浮石门外(今书院村),赋诗作文,读书诵经。苏东坡撰《神道碑》赞曰:“东郭慎子之情,孟献子之贤,郑子产之惠,晋叔向之言,公兼而有之”。元丰七年逝于衢,赠太子少师,谥清献,葬于莲花东山边。有《赵清献文集》刊行于世。
后人为纪念清献公高风亮节,在其故居孝悌里建清献公祠,立清献公像,办清献书院。清末因原祠圮废,移祠于钟楼底。今为市文物保护单位。
4.民族英雄———徐徽言
徐徽言(1093—1129),字彦猷,全旺官塘人,他少怀大志,刻苦学文练武,宋元符三年(1100)进士,官御史,大观二年(1108)诏赐武举绝伦及第。历任保德军监押,总领河西军马讨伐西夏,屡建奇功。靖康初(1126)金兵围攻太原,率援军3千渡黄河,一战破敌。后调任武翼郎知晋宁军兼岚石路沿边安抚使。建炎二年(1128)十一月,金兵攻破延安府,下绥德,陷青涧,进而围困晋宁军。徐徽言启奏朝廷,建议动员当地军民参战,但宋高宗正向金人乞和,拒不采纳。晋宁军处于孤立无援境地。徽言坚守危城,屡出奇兵袭击金军,金将娄宿强攻不克,即利用降将折可求至城下劝降。折可求本徐徽言妻舅,金人想以私情说降,而徐徽言却以爱国大义呵责之。可求道:“你与我何太无情?”徽言挽弓怒道:“你与国无情,我与汝尚有何情?不独我无情,此箭更无情。”言罢射中可求。纵兵追击,斩娄宿之子而回。建炎三年三月,四周皆陷,金兵攻城益急并断粮绝水。徐徽言自度难守,毁机炮器物,一无遗敌。入夜监门官石斌叛变启外郭引金兵入城,徽言积薪纵火焚妻、子于室,回大堂使剑自刎,左右强救之。金兵至,徽言率部拚杀,终因众寡不敌被俘。娄宿以封官加爵劝降,徽言怒斥道:“我恨不尸汝辈,此膝岂为汝辈所屈,我荷国恩,死得其所。”终被射杀。
徐徽言壮烈牺牲,朝廷追封晋州观察使,再赠彰化军节度,谥忠壮。墓葬于全旺五坟头,其族人于石室建徐忠壮公祠,有朱熹题匾:“忠贯日月”。遗址尚存。
5.一代画师———江 参
江参,南宋画家,字贯道,衢(今衢县)人。长于山水,师从董源、巨然、赵叔问,善用水墨写江山平远、湖天清旷之景,笔墨细润,也工画墨牛,传世作品有《百牛图》(现存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千里江山图》(现存台北故宫博物院)、《摹范宽庐山图》(现存台北故宫博物院)等。傅伯星在对江参的总结评价中说:“江参是两宋之际江南画派的唯一传人,或曰终南宋一代,他在画坛文苑享有无可争议的崇高地位,他应该与李唐并列,成为南宋初期南北两大画风卓有成就的代表”。
6.文状元———毛自知
毛自知,西安(今衢县)人,南宋开禧元年(1205)状元及第,授广南西路(今广西)乡试主考官。在朝竭力主张伐金收复失地,而南宋连年出师不利,被迫对金议和,自知以“首谈用兵”获罪被取消状元称号,此后20年屈居江东幕府。
7.一代琴师———毛敏仲
毛敏仲,中国南宋琴家,名逊,三衢(浙江衢县)人。自幼好琴,研习“江西谱”,转而弹奏郭楚望(即郭沔)的传谱。曾与徐天民同在司农卿杨缵门下,研讨琴理,整理增删琴曲,收录了曲操468首,取名《紫霞洞琴谱》(已佚)。大都是郭楚望通过张岩把韩胄所藏古谱加以整理而成。1276年元兵破临安不久,毛敏仲去大都(北京)求功名,作歌颂元代统治者的《观光操》,未被召见,客死于馆舍。毛敏忠一生所作的传世名曲很多,主要有《渔歌》、《樵歌》《山居吟》、《列子御风》、《庄周梦蝶》、《禹会深山》等。其中《樵歌》收入现存最早的琴曲谱集《神奇秘谱》。其代表作《平沙落雁》已成千古名曲。
8.印学大师—吾丘衍
吾丘衍(1268—1311)又名吾衍,字子行,号竹房、贞白,后溪棠村人。十八岁时随父(太学生)徙居钱塘生花坊,在陋室中授生徒数十人,专事著述、讲学。衍对于古文字学、史学、音律、书法、篆刻均有高深造诣,著述甚多。达官贵人常登门拜访求教,衍傲然以待,非合其意者,斥勿与见。外出常独行不侣,遇好景即沽酒痛饮,醉后或作乐府长歌以舞,或放声恸哭,哭尽返家。当月明之夜,则持洞箫骑屋脊而吹,声悲壮,听者怆然。他左眼盲,右脚跛,一俯一仰,风度独特,一言一笑,引人发噱。年四十未娶,买酒家孤女为妾,妾为之产一子而逝。后因妾继父造伪钞事发,衍被株连受辱,因其性情刚傲,不胜其耻而离家出走,从此失踪。一云他投水自溺,其弟子曾为他招魂,营衣冠冢于西湖多宝山;一云隐居开化山中,终老林泉。他有史学、印学、音乐、诗词等著述17种存世,其中《周秦刻石释音》、《楚史梼杌》、《学古篇》、《闲居集》四种收入《四库全书》。
9.国家耳目臣———郑 辰
郑辰(?—1444),字文枢,西安(今衢县)人。明永乐四年(1406)进士。初任监察御史,奉命往江西安福县查处谋逆案,洗刷冤诬。福建番客杀人,辰受命审理,仅惩首恶。南京修建报恩寺,征派役囚万人。风传谤讪纷起,恐有变乱,辰往查察,因无实据乃不治罪。谷庶人图谋不轨,辰查明实情妥善解决。帝称郑辰真“国家耳目臣”。
十六年提升山西按察使,严惩贪吏。潞州农民起事,朝廷将发兵讨捕。辰奏称:“此系徭役过重所致。”乃未发兵,并自赴山谷抚谕,使义民免遭镇压。礼部侍郎蔚绶拨粮予山海军,辰负责山西民运,民不堪劳苦而多逃亡,粮食损耗。蔚绶指令山海当局借贷抵偿。辰云:“山西民贫而强悍,求之过急易生变乱,不如宽限,使自通有无。”用其言,民无逃亡,粮无损耗。宣德三年(1428)任南京工部右侍郎。英宗即位,辰奉命往四川、贵州、云南等地考察官员政绩,据实奏上,罢去失职官吏。正统元年(1436)奉命赈南畿河南饥民,修筑溃堤。有建议自大名开渠引水并疏通卫河,以利灌溉运输。辰言此举劳民,弊近利远,而未实行。后升任兵部左侍郎,与丰城侯李彬运军饷于宣府(今属河北省),大同镇守都督谭广违令,辰弹劾之,运饷得以完成。八年病归,次年逝世。
10.“孝贞”皇后———王钟英
王钟英(1450———1518),衢江区全旺镇楼山后人,民间传说称“瘌痢娘娘”。村中有座明代古建筑“骏惠堂”,亦名“娘娘厅”。
天顺七年(1463),西安县清平乡楼山后村年方十四的王钟英通过层层筛选,名列第一而中选,入选东宫。
次年正月,英宗驾崩,十六岁的皇太子朱见深即位,史称明宪宗,改年号为“成化”,立王氏为“贤妃”。成化元年(1465),十六岁的王钟英被“册立为后”。
成化二十三年(1487)春,十八岁的皇太子朱佑樘即位,史称明孝宗,改年号为“弘治”,尊王皇后为“王皇太后”。弘治十八年(1505)八月,孝宗驾崩,皇太子朱厚照即位,史称明武宗,改年号为“正德”,尊王皇太后为“王太皇太后”,正德十三年二月,太皇太后崩,享年六十有九,武宗上尊“孝贞”,故史称明“孝贞”皇后,与先帝宪宗朱见深合葬于“茂陵”附太庙。
11.洁廉自持———王 敞
王敞,字汉英,祖籍西安(今衢县),明洪武初迁居南京。成化十七年(1481)会试第三名,赐进士出身,任刑部给事中等职。孝宗即位(1488)赐一品服出使朝鲜,因居国丧,谢绝女乐侍宴。升左寻晋都给事中,奏疏常言人所不敢言。以考绩任兵部左侍郎,后升兵部尚书。武功黄选册在内府印绶监,凡遇晋官选吏,均纳重贿方能入内查对,敞请誊写副册于兵部,除去旧弊。正德五年(1510)宦官刘瑾图谋不轨处死,敞申明旧章,凡瑾所更改、设置者尽革除之。时山东、四川相继盗贼蜂起,请增设兵备并增派大臣,定赏罚条令,命巡抚等官严督军民,完善军备。选用将帅及荐任大臣均属英才。尝七上求退奏疏。归家后与故旧立诗社。敞洁廉自持,公私分明。及卒,萧然四壁,图书之外,一无长处,赠太子太保。
12.阳明弟子———王 玑
王玑(1487—1563),字在叔,晚年号在庵,西安(今市区)人。初慕理学家陈献章,后拜王阳明为师,治学笃实。嘉靖八年(1529)进士,任兵科给事中,上疏论时政,请分内阁重权,以防朝廷受蔽。后任山东按察佥事等职。任江西参议时,农业歉收,上饶乐平县民去浮梁(今属景德镇)制作瓷器,常盗取武器仇杀,玑查得实情,先晓谕利害,后惩祸首,令其余回乡生产。
调任山东按察副使,常召生员讲学,又注重治安。沿河奸民,常驾小艇行劫,被害者莫能检举。玑将船家编入户籍,在船尾画禽鸟以识别,受害者可据以指控。盗贼无一漏网,河道从此安宁。升任福建参政,进右佥都御使;改任淮、徐、兖(今属江苏、山东等地)招抚营田使。所属五府三州连年灾害,千里萧条。玑节开支,励生产,流民返乡生产者达4.29万余,垦地80万亩。
晚年回衢修养,以礼律己,和蔼待人。曾言:“平生无过人之处,惟出处分明,未尝屈身降志。”山阴王畿《明在庵王公墓表》称玑“平生惟讲学一事,以忠信为本,致良知为的,圣贤可期。”
13.针灸大师———杨继洲
杨继洲(1522—1620)名济时,上宇乡(现廿里镇)六都杨人,明代针灸学家。时代从医,祖父任太医院御医,著有《集验医方》,刊行于世。家藏丰富的秘方、验方与医学典籍。继州科举失意后,潜心攻读医书,钻研医术,行医46年,经嘉靖、隆庆、万历三朝,历任楚王府良医和太医院御医,“巡按山西御史赵文炳得痿痹疾,百医不治,继州三针而愈”,于是名扬朝野。他精心搜集明以前针灸文献和成就,结合实践经验,以家传《卫生针灸玄机秘要》一书为基础编著《针灸大成》,由赵文炳作序,于万历二十九年(1601)在山西平阳刊行。同时,还立铜人像,详细刻划穴位,并绘图题示。书中收继州应太医院试“策”四篇,主张“病以人殊,治以疾异”,“治法因乎人,不因乎数”,“变通随乎症,不随乎法”,表达了他辩证施治的学术思想。《针灸大成》收入《四库全书总目》,历代医家尊为针灸经典,多次再版重印,近代已译成德、法、拉丁等多种文字出版,受到国内外医学界的推崇。
14.著作等身———叶秉敬
叶秉敬(1562—1627),字敬君,号寅阳,衢北峡口人。秉性好学,博采精研,累如贯珠。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中进士。历任工部都水司主事,守开封府,提督河南学政,江西布政使司,大中大夫,右参政。为官清正,“明可照肝胆,精可析秋毫”。他博学多才,著作鸿富,重教兴学,讲学四方。他撰辑《字孪》、《千字说文》、《声表韵表》、《教儿识数》、《字学疑似》、《诗韵纲目》 等教材,著有 《兰亭讲会》、《开沟法》、《赋役握算》、《治汴书》、《学政要录》等五十余种,题材广泛,涉及从政、财经、教育、水利、工程等多方面,其中有7种收入“四库全书”。叶秉敬晚年归里后,于天启三年(1623)应知府林应翔邀请编纂《衢州府志》16卷。
15.清朝能臣———陈鹏年
陈鹏年(1663—1723),字沧洲,湖南湘潭人,清康熙三十年(1691)进士。康熙三十五年至三十七年任西安县知县。陈鹏年在本县任内政绩最著者为整顿田赋。康熙初,耿精忠之乱,本县土地荒芜,人口锐减,许多地方有田无主,或田赋不符。陈到任,重新丈量土地,按实有田亩课粮纳税。同时兴水利,建桥闸。将全县各堰受益田亩编为十甲,择甲内田多而年高望重的担任堰长。由堰长牵头,带领田户,共修堰坝合理负担。在疏通城濠的同时,着令在柯山门外引水渠上建分水闸,天旱时分城濠水开闸放水灌东郊农田,乡民称为“陈公闸”。他平反冤狱,郑祖荣和其妻舅死于冤狱,前任县令未详核,郑妻徐氏碰碑而死,灵柩露置于城西铁塔下7年未葬。陈鹏年了解此状,给予复审平反,并为徐氏建墓立祠,题曰“孝烈”。其时有人将此事编成《铁塔传奇》上演。他主持编修康熙《西安县志》,为后代留下宝贵史料。陈鹏年为官廉正,治学有素,在衢留下诗文甚多,其中《重过山家》:“隔年重问老农家,(禾罢)(禾亚)秋场敢竞夸。旱后仅余荞麦浪,霜前先透桕林花。茶瓜丈室松寮迥,箭栝参天鸟道斜。自叹初衣迟岁月,帽檐狼藉软尘遮。”手刻诗碑立于赵清献祠。从诗中可以看出其察访农村的喜悦和又为农村受旱而深感不安的心情。陈鹏年离开西安,升江宁知府,在任因不忍追加田赋被罢官入狱。有“官可罢而赋不可增”的名言。康熙南巡时给予平反,擢升河道总督。康熙六十一年黄河马营口地段决口,亲临督修。雍正元年(1723)病逝于河防工地。
16.钦点庶吉士———张德容
张德容,生卒年不详,字松坪,石室乡黄坛口(现今黄坛口乡)人。咸丰二年(1852)举人,三年中进士,任军机处章京,翰林院钦点庶吉士,分发兵部任郎中。后出任湖北安陆、荆州和湖南岳州知府。在任十年,重教爱民,颇得人心,其《留别岳阳》诗云:“儿童父老尽骊歌,木脱湖平水始波,下吏敢言书上考,政通难得是人和。诸生颇有知交感,乐土无知远道何,自顾自思还自笑,耳中舆诵尚无讹。”归乡时行李如初,极为清廉。他酷好金石,广收博采,随手钩勒。后将其所得拓本,以时代为序,编为周秦至南朝,北魏至隋,唐至五代及南诏、大理、西夏、朝鲜等编。每卷碑目之下,前人著录悉载其名,碑石存于何地以及出土年月何人访得,均有详载,伪造的加以考辨订正,编成 《金石聚》16卷,《海东金石苑》2卷,刊于岳州府署,保存了许多古代珍贵的金石资料。晚年以母老乞养居家,著有《衢州备志》、《笺注唐赋》4卷、《评选明文》2卷。
17.三衢名医———雷 丰
雷丰(1837—1888),字松存,号侣菊,又号少逸,城关人。幼承父训,刻苦学医,精通医理,中年医道大进,名盛三衢。著有《时病论》,光绪九年(1883)印行,《医家四要》光绪十年刊行。并以此授门生,晚清名医江城,程曦即其高足。在《时病论》中,以四时温病及时令病为主,对病因、病理、症状特点及立法依据作出详尽的论述,并介绍自创诸法和常用成方,附有个人医案。建国后多次刊印,作为高等中医院校参考书,风行全国。其天资聪颖,还擅长诗书画。
18.中兴名将———罗大春
罗大春(1833—1890),自景山,贵州施秉县人。清同治初年随左宗棠督师驻衢,遂定居西安县城(今市区)。晚清国学大师俞樾(章太炎的老师,俞平伯的祖父),誉为晚清“中兴名将”,为中国近代海军发展做出重要贡献,在台北开发史上立下卓越功勋。17岁入清军,咸丰十年(1860)升任大同总兵,同治五年(1866)署福建陆路提督,不久补福宁镇总兵,署福建水师提督,注重海防,在宁波等要塞增设炮台多座。十三年奉命渡海驻防台湾,抗击法、荷等国侵略军,立功受奖。在台湾开发山区,安抚少数民族,有治绩。后请病假内渡。不久父殁回衢治丧。光绪元年(1875)左宗棠办新疆军务,途中病疫流行,大春送去泉曲二百斤,支援保卫边疆。四年任湖南提督。十年入闽查办匪乱。十六年任建宁镇总兵,病故于任上。
生平身经百战,屡濒于危,其事备载于手编《思痛录》中。虽出身行伍,而好矜恤寒士,曾于岁末访查贫士,赠给度岁之资。又择省城杭州贡院之东文龙巷口购地二亩余,建造龙试馆一所,供西安(今衢县)、龙游乡试生员住用,费银三千余元。又于衢城北隅辟桑园,从吴兴携来蚕种饲养,发展生产。爱刊书籍,如《史纬》、《吾学录》、《批点四书》、《活人方》等行于世。所著《思痛录》对战乱诸多反思。
19.呕心修志———郑永禧
郑永禧(1866—1931),字谓川,号不其山人,城关人。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 乡试第一,中解元。后受聘于仁和县学堂、衢州中学堂、浙江两级师范学堂任教。光绪三十三年创西安县教育会为会长。宪政初兴,被选为省咨议局议员。民国成立任县参事。民国五年(1916)任湖北省恩施县知事。著有 《施州考古录》。辞官归衢后,倡修《衢县志》。民国十一年县成立修志局为主纂,同年被任为省议会秘书长,驻杭州。他以在杭查阅省图书馆文史资料及档案文牒之方便,经过考证,对西安旧县志作数百条校订,同时着手县志编纂。十五年夏回衢,在同仁金晓钟、胞弟锡卿协助下完成30卷约百万字的《衢县志》初稿。终因积劳伤目,医药无效,书成而双目失明。民国二十年病逝,葬于南乡旺吴村。县志又胞弟锡卿用预约订购办法,于民国二十五年集资出版。永禧另著有 《西安怀旧录》、《衢州乡土卮言》、《烂柯山志》、《姑蔑地理变迁考》、《春秋地理同名异名考》、《竹隐庐随笔》、《不其山馆诗文存稿》、《高密易义家传》等。
20.革命烈士———江文焕
江文焕(1919—1949),又名江涵,别号江潮,双桥人。民国三十年秋在省立第八中学读书,因带头闹学潮被开除。三十二年考入西南联大。抗战胜利后,转入北京大学。三十五年任《罢课委员会通讯》编辑。三十六年于林维雁在江山县同时参加中国共产党,被选为江山县中党支部书记,次年回衢县组建城工部衢州中心支部,任书记。江文焕任支部书记,林维雁任支部副书记兼武装委员会主任。三十八年一月廿三日,江、林在城里开完支部大会,坐船返回樟树潭时,于西门码头船上被国民党特务逮捕。接着,党员王多祥、郑南轩、李子珍、高寿华等先后被捕。四月中旬,被国民党第九编练司令部特务营集体杀害于东门荒郊。
21.女英烈———林维雁
林维雁(1924—1949),女,衢县樟树潭人。1944年考取暨南大学中文系。1945年底,昆明西南联大一二·一惨案真相传到暨南大学,维雁积极参加宣传活动。1946年底,暨大从建阳迁回上海。北京发生美国军人强奸北大女生事件,暨大成立抗议美军暴行委员会,被选为副主任委员。在“抗美暴行”和“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学生运动中均走在游行队伍前列,面对军警宪特开展说理斗争。1947年南京发生五二○惨案,上海市大专院校立即组织游行示威,当局闻讯出动大批军警宪特将学校包围,5月28日凌晨冲进暨大学生宿舍,维雁以“共党嫌疑分子”和学潮“首要分子”被捕入狱,辗转关押沪郊龙华区曹家花园集训营,妄图以“感化教育”瓦解学生斗志。维雁是学生中秘密领导核心成员之一,参加草拟致吴国桢市长《抗议书》,要求无条件释放被捕学生。出狱后,被学校开除,回衢州。同年9月,任江山县立中学国文教员。11月,参加中国共产党。不久,成立江山县中党支部,任副书记。以《梦游新中国》为题布置学生作文,引导学生向往新中国,遭学校当局解聘。1948年10月城工部所属衢州中心支部成立,被选为副书记兼武装委员会主任。1949年1月23日,与江文焕两人共同乘船去樟树潭,在衢县西安门船埠头被捕。在狱中,受尽酷刑,坚贞不屈。4月中旬夜间与江文焕等6人于衢州东门郊外英勇就义。新中国成立后追认为烈士。
22.语言学家———方光焘
方光焘(1898—1964),原名曙先,城关人。民国五年考入上海留美预备学校,半年后转入沪宾英文专门学校。民国七年八月,赴日本东京东亚日语预备学校补习日语,次年进东京高等师范学校。十三年毕业回国,历任上海大学、上海艺术大学、立达学园、上海劳动大学、暨南大学讲师、教授。民国十八年赴法国里昂大学专攻语言学。三年后回国,在上海中国公学任教。后又受聘于安徽大学、复旦大学、暨南大学、中山大学、中央大学。他精通英、日、法等外语,是全面系统向中国介绍瑞士索绪尔语言学说的先驱。他在《语言与言语》、《体系与方法》、《广义形态学》 等论文中,创汉语语法学中的“广义形态说”。他的独到见解,在当代汉语语法研究方面,有重大贡献。在日本读书时参加郭沫若、郁达夫发起的创造社,后又参加左翼作家联盟、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提倡新文学。著译的文学戏剧和文艺理论有几十种,与夏衍合作编辑出版《英汉辞典》,与夏沔尊等主办《一般》月刊。建国后任江苏省文化局长、江苏省文联主席、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兼任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当选江苏省人名代表,第三届全国政协委员。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4年7月27日病逝南京,终年67岁。
23.版画家———沃 渣
沃渣(1905—1979),原名程振兴,乌溪江溪口村人。幼年喜爱绘画,中学毕业后,沃渣考入南京中央大学绘画系,一年后又转入上海新华美专西画系。1928年,沃渣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后被叛徒出卖,在杭州被捕,监押4年后,经组织营救出狱。1932年,沃渣再到上海新华美专复学,在校参加研究木刻艺术的“野风会”。1933年春,沃渣和陈烟桥等发起组织“野穗木刻会”和“涛空画会”,编辑出版《木版画》。1935年,沃渣以《旱年》、《水灾》、《暴动前夕》 等版画,求教于鲁迅先生。从此开始鲁迅先生交往,并得到教导。鲁迅先生逝世时,曾为鲁迅描绘遗容。常为 《中国农村》、《中国呼声》(美国作家史沫特莱女士主办)供画稿。1937年10月奔赴延安,任鲁迅艺术学院美术系主任、晋察冀边区参议员、华北联合大学美术系主任。在延安创作大型木刻《向七大献礼》(这幅作品现收藏在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抗战胜利后,调任东北大学鲁迅艺术学院美术系主任。1948年,他又调东北画室工作。建国后,历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研究员,人民美术出版社创作室主任、编辑室主任等。1962年,沃渣任北京荣宝斋经理。在“文革”中,身患重病,几经折磨,含冤去世。
24.衢江乡贤———徐映璞
徐映璞(1892—1981),字镜泉,号清平山人,衢江区浮石街道人,《衢县志》纂辑负责人之一。曾任浙江省宪法审查员、宪法协会执行委员、浙江通志馆编纂、浙江文史馆研究员。上世纪五十年代,即与马一浮、朱少滨并推为杭州文坛“三老”,著作等身积稿800册,被出版界誉为历史学家、文学家、诗人。主要著作有《九华山志》、《孔氏南宗考略》、《两浙史事丛稿》、《壬午衢州抗战记》、《甲申衢州抗战记》、《浙江制宪回忆录》等。与毛泽东、刘少奇、郭沫若等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和文化名流均有书信往来。
25.左联画家———叶 洛
叶洛(1912.12—1985.7),原名叶乃芬、叶岱洛,浙江衢县人,中共党员。在省立第八中学读书时,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为题作画,刊登在其主编的校刊《峥嵘》上。1931年,考入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与同学曹白、力群组织木铃木刻研究会,参加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1933年4月,在杭州举办省木刻展览。因宣传革命思想被捕入狱。鲁迅为此发表《写于深夜里》,揭露反动派凶残面目。他的版画《街市战》、《斗争》、《狱》等被鲁迅、宋庆龄推荐在巴黎中国革命艺术展览会上展出。《斗争》被法国《人道报》刊用。叶洛对鲁迅怀有崇高的敬意,曾为鲁迅画遗容,现收藏在北京鲁迅博物馆。1937年留学日本,专攻绘画。抗日战争爆发,回国参加上海蚁社救亡宣传队。1941年经重庆八路军办事处介绍赴延安,在鲁迅艺术学院和延安大学任教。建国后,致力于连环画和油画创作。连环画《小兔子洗澡》选送莱比锡博览会展出。先后担任《连环画报》编辑部主任,西安美术学院油画教研组组长、副教授,浙江美术学院副教授,浙江油画研究会顾问。是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26.外交家———徐以新
徐以新,衢县人,16岁从军参加北伐。1927年参加上海武装起义。同年加入共青团。曾任中央军委机要秘书。1928年赴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30年入党,次年回国。后任鄂豫皖军委总政治部副主任、参谋主任,参加了长征和西路军,抗战中任鲁艺政治部主任、统战部干部科科长、中央直属机关党委书记、解放战争任依兰县委书记、沈阳卫戍区政治部主任。建国后,历任外交部苏联东欧司副司长、司长,驻阿尔巴尼亚、挪威、叙利亚大使(1962),外交部副部长(1965),文革后任中国驻巴基斯坦大使(1979-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