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1日,廿里镇农用工具加工厂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客人,中央电视台第十套科教频道《我爱发明》栏目的记者来到这里,开始为期6天的拍摄工作,拍摄对象是加工厂的企业主———农民发明家廖文岳和他发明的第三代木柄圆杆机。
现年65岁的廖文岳是一名手艺精湛的老木匠,自己创办了一家农具加工厂,主要生产木质农具和农具配件。年轻时廖文岳带着徒弟亲自动手制作各种农具,生意红红火火,可年岁大了之后繁重的体力活就吃不消了,便在本地寻找手艺熟练的圆杆刨木工人和木条压直师傅。
“农村里木质农具的消耗量很大,特别做锄头柄,好的锄头炳要一边粗一边细,柄身光滑圆润,柄杆笔直,工人一定要有手艺基础。“这样的工人不好找啊。”
木柄加工“闹革命”
工人们技术参差不齐,加工厂木柄加工的效率也逐渐低下,独具匠心的廖文岳便萌生了将加工设备技术革新的想法。“从2008年到2013年,为了提升厂里加工圆木棒和木柄的效率,我先后设计制造了三代木柄圆杆机,前后花费3万余元,找了数十家加工零部件的公司、作坊才制作好需要的零件。”回忆起初次制作的经历,廖师傅有些感慨:“2009年8月第一代机头做成后调试失败,2011年第二代机头做成后调试又失败。”为了这个,老伴没少抱怨,花费了这么多钱,却没看到一件做成的机器。
可是廖文岳不服输,每天,他带着300度的老花镜一点点琢磨,设计木柄圆杆机原型。晚上回家画零部件草图,白天找加工厂制作制作,第一代的木柄圆杆机伴着他的疲劳和汗水孕育而生,“这个规格的木柄两头一边大一边小,主要是锄头柄。”廖文岳介绍说,随后他拿出一根木条,来到机器面前,开始手动切割。
大片的木屑飞出,每切好一个小面,廖文岳就要及时转动木条。终于将一头切得稍显圆滑后,他又转过木条,切割另一头。“这样老式的切割方法,全凭经验,用力也要适度,没有三五年的功夫根本把控不好,所加工出来的木柄质量会因人而异。同时,工人的劳动强度较大,加工效率较低还容易造成材料的浪费。”一分多钟后,一个切面多而纹路跳跃比较明显的木柄才加工完毕。
改良工艺提效率
第一代机器的不尽人意并没有让廖师傅气馁,他吸取经验继续收集资料,着手研发第二代和第三代机器。“第三代机器完全不一样了,机头部位由30多片高精度零部件组合而成,机器的尾部还加装了防止掉落的装置。圆形操作盘轻轻旋转就能制作出不同规格的木柄。”说着廖文岳启动了天蓝色的第三代加工机开始演示。只见他打开电闸,一手轻松控制住操作盘,另一只手将一根木条放进机器送杆轴。
在“滋滋”声中,木条快速被刨去了表面的树皮疙瘩。20秒不到,经过粗胚口进去的木条从抛光口出来时,已经呈现出了一头大一头小,如切去圆锥体顶部般梯度变化的木柄。“以前厂里四五个工人加工木柄,一天只能抛光400根,工人们也累得够呛。而现在,1000根木柄轻松搞定。一台机器可以顶4、5个刨木工人的工作效率,操作安全又简单。”
液压技术创革新
廖文岳的技术创新并未就此停止。去年6月,廖文岳注意到,当一车木条从拖拉机上卸载下来时,小小的液压却能顶起数十吨的整车木头。他灵光一闪,“这样小小的液压,既然能顶起钢铁,应该也能压直木头。”
经过两个月的摸索,廖文岳做出了一台液压压直机。“现在效率至少是以前的4倍,关键是省力。”廖文岳说,以前木条压直全凭师傅一双手。火上烧过的木条,迅速在倒U字形的铁圈上,依靠师傅的蛮力一点点压直。“现在只要两个小工就能完成工作,而且工艺提升了三四倍,大大降低了人工成本。”廖文岳说。
廖文岳的液压压直机,曾被人偷“学”。“去年,两个发明做成后,陆续来了些外地的行内人,夜里偷偷进了厂房,‘学’ 会了液压压直机。”廖文岳回忆说,当时他感到非常懊恼,就赶紧把木柄圆杆机锁进了封闭房间内,钥匙也总是随身带着。
申请专利天下闻
有了之前发明被窃的经验,廖文岳想到了申请专利。今年3月,他让儿子写了专利申请书,并准备好了材料寄给国家知识产权局。8月16日,国家知识产权局批复了他的申请,颁发了《实用新型专利证书》,证书上写道:“当前木柄加工的自动装备较少,主要由简单木柄切割机实现各类木柄加工,加工过程中由人工直接控制木柄切割的程度。因此,如何降低人为因素,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工人的工作强度是当前影响木柄加工领域的发展趋势。”
廖文岳的发明不仅得到了专利技术的肯定,而且还吸引了中央电视台的目光,央视十套科教频道《我爱发明》 栏目的记者听闻廖文岳的发明历程之后,慕名而来拍摄录制,预计节目将在2015年除夕前后播出。
现场拍摄“人机大战”
木柄圆杆机制作木柄的效率与人工制作相比究竟如何,尚需检验。这场刨木柄“人机大战”就是要检验这一发明的实用效果。
首先由第一代木柄圆杆机与5名具有多年刨木经验的木匠进行比赛,结果木匠们险胜一筹;接着由第二代木柄圆杆机与8名木匠进行比赛,最后拉成了平局。最后由第三代木柄圆杆机与10名木匠进行比赛,一边是只需一个人操作的木柄圆杆机,另一边是手脚敏捷的木匠。随着《我爱发明》主持人的一声令下,双方进入紧张而激烈的比赛。在现场,10名木匠双手握住木刨,迅速剥离树皮和木杆,而一旁的木柄圆杆机,则发出嗡嗡的响声,在廖师傅手下快速稳定地工作着,不断吞入原木,从出口吐出光滑的圆杆,木屑随着齿轮转动,从杂物口排出。比赛结束,木柄圆杆机以压倒性的优势战胜了人工刨木。
《我爱发明》 在赛后采访了廖师傅,他拿出两份国家知识产权局《实用新型专利证书》 开心地说:“这几年的辛苦没有白费。”
史叶青 胡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