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精准医学”与“整合医学”......中医药学是医疗保健和文化的宝......
01版: 一版要闻 02版: 综合 03版: 特刊 04版: 专版

从“精准医学”与“整合医学”说“中医针灸治病”



  浙江省针灸学会会长、浙江中医药大学校长 方剑乔

  医学的概念发展得很快。前几年,出现了“精准医学”,到最近两年,又出现了“整合医学”。
  一、精准医疗
  精准医疗(Precision Medicine)是以个体化医疗为基础、随着基因组测序技术快速进步以及生物信息与大数据科学的交叉应用而发展起来的新型医学概念与医疗模式。其本质是通过基因组、蛋白质组等组学技术和医学前沿技术,对于大样本人群与特定疾病类型进行生物标记物的分析与鉴定、验证与应用,从而精确寻找到疾病的原因和治疗的靶点,并对一种疾病不同状态和过程进行精确分类,最终实现对于疾病和特定患者进行个性化精准治疗的目的,提高疾病诊治与预防的效益。
  我举个例子,一对双胞胎,患不同的病,可以通过基因组别测试,测出他们的基因值变化是不一样的。所以说,从疾病治疗转化到基因干预,是对一种疾病的不同状态和不同过程进行解决分类,然后对疾病和特定患者进行个体化的精准医疗。现在浙江省已有好几家单位引进这个技术,比如,肺癌患者手术后,过了一两年复发,以往都是通过化疗,现在可通过把患者血液抽出来,根据基因技术进行干预,这种技术能提高患者生存率及生活质量。
  为什么要提高精准医疗?举一个肿瘤的例子,就是放化疗,可用“杀敌一千自损八百”来形容。在杀死癌细胞的同时,把自身正常的细胞也杀死了。因为免疫力的持续下降,肿瘤患者很多是后期感染,所以造成“杀敌一千自损八百”。肿瘤患者到后期用的较多的是吗啡,因为肿瘤患者主要面临两个问题,一是免疫力低下,二是疼痛,而吗啡是镇痛良药,是晚期癌性疼痛的最佳选择,但伴随嗜睡、头痛、恶心、呕吐、便秘、排尿、呼吸困难及免疫功能的抑制,所以癌症晚期患者都是在昏昏欲睡中死去。
  中国早在2006年首先提出了精准外科的概念; 美国医学界在2011年首次提出了“精准医学”的概念;2015年1月,奥巴马在美国国情咨文中提出“精准医学计划”,希望招募100万名志愿者进行基因组测序(查出基因变化和疾病的关系);2015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批示科技部和国家卫生计生委,要求国家成立中国精准医疗战略专家组。在目前状况下,我们太需要个性化、差异化、精准靶向化的精准医疗!把癌症疾病、免疫类疾病、靶向位置搞清楚,那是不得了的。
  二、整合医学
  整合医学就是将医学各领域最先进的知识理论和临床各专科最有效的实践经验分别加以有机整合,并根据社会、环境、心理的现实进行修整、调整,使之成为更加符合、更加适合人体健康和疾病治疗的新的医学体系。此定义最早由中国工程院副院长樊代明教授提出来。
  现代医学的现状。基础医学先把人分成多少个系统,每个系统又分成多少个器官,每个器官再分成若干种组织,组织又分成细胞、亚细胞、分子(蛋白、DNA、RNA……)。临床医学先分成内科、外科、专科,继之再细分成消化、血液、心脏、骨科、普外、泌外……也就是我们现在的三级学科。近10至20年的发展,很多三级学科再次细分,比如骨科再分为脊柱、关节、四肢等科;消化内科再分为胃肠、肝病、肛肠、胰病等科。医生越来越精,但是人的病也越来越复杂。医生为什么说肿瘤会转移,这是很典型的例子,因为器官间的血液在流通,淋巴间有交流。
  现代医学的问题。患者成了器官。医生缺乏整体观念,只注重自身器官的病变。我觉得针灸很伟大,西医看不好看中医,中医看不好看针灸,针灸可以干预很多器官。有个大学生心慌、出汗、失眠、喉咙不舒服,看了很多西医,但是没有结果,最后来我这里看,他晚上两三点钟胸闷、脊椎乏力、手发麻,这是典型的交感性颈椎病。疾病成了症状。很多医生只知道一个病人有多个症状,却不知道哪一个是最主要的症状。临床成了检验。现在的医生将开化验单的数量视为医术水平的高低,结果没有化验单便无法治疗。医师成了药师。医院药品种类繁多,医生也大量的开药,造成各医院药房拥挤,病人不吃药便觉得自己没看病。心理与躯体分离。心理疾病越来越多,医生若不从心理上医治,易造成不治病而引起疾病的情况。医疗护理配合不佳。三分治疗七分护理,同样一个病人,不同的护理导致不同的结果。西医、中医相互抵触。中西医治疗疾病的时期不同,被错误地认为二者相抵触。重治疗轻预防。预防医学应该被重视,做到重心前移。
  整合医学的意义。整合医学不仅要求我们把现在已知各生物因素加以整合,而且要求将心理因素、社会因素和环境因素也加以整合;不仅需要我们将现存与生命相关各领域最先进的医学发现加以整合,而且要求我们将现存与医疗相关各专科最有效的临床经验加以整合(现在西医最大的问题在于什么?听诊、叩诊都没有,很少有诊疗床,病人一来就是做B超等各种检查,没有把临床经验和检验结合在一起); 不仅要以呈线性表现的自然科学的单元思维考虑问题,而且要以呈非线性表现的哲学的多元思维来分析问题;通过这种单位思维向多元思维的提升,通过这四个整合的再整合,从而构建更全面、更系统、更科学、更符合自然规律、更适合人体健康维护和疾病诊断、治疗和预防的新的医学知识体系。
  中医是从古至今的整体性和个体化医疗典范。整体性是指生理病理知识和辨证诊断、治则治法的整体观念,中医的精华可以用8个字形容———“整体观念、辨证施治”,符合整合医学的特点;个体化是指治疗的对因性与个体化,符合精准医疗的特点。
  中医整合医学的最高指导是整体观念,“天地人和”。整体的核心就是统一性和完整性。中医学非常重视人体本身的统一性、完整性及其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在结构上不可分割,在功能上相互协调、互为补充,在病理上相互影响。而且人体与自然界也是密不可分的,自然界的变化随时影响着人体,人类在能动地适应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维持着正常的生命活动。这种机体自身整体性和内外环境统一性的思想即整体观念。整体观念是中国古代唯物论和辩证思想在中医学中的体现;它贯穿于中医学的生理、病理、诊法、辨证和治疗等各个方面。
  中医整合医学的最高应用法则是辨证。辨证通过“四诊”(望、问、闻、切)、“八纲”(表里、寒热、阴阳、虚实)来进行诊断证型(症候)。中医西医最大的区别在于:中医看人、西医看病;中医诊断疾病、辩证治痛,看全身,西医看全病。
  我举个例子,病人甲:我的胃口好差啊!病人乙:我的大便好烂啊!病人丙:我的脸色好难看啊!病人丁:我的腿好无力啊!病人戊:我的口好淡啊!方医生:你们都是脾虚啊!这些症状可能都是脾虚引起的。中医精准医疗的最高应用法则是施治。中医是针对症候的治疗,是针对病因的治疗,所以出现了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比如感冒要分析是风寒感冒还是风热感冒,而腹泻、脱肛、月经过多可能都是由气虚下陷引起的,要因人、因地、因时治疗。
  如果说,中医整体观念是整合医学的典范,针灸就是在阴阳、五行理论,脏腑学说等基础上,突出经络理论,强调上下内外联系,注重自身防病治病能力,发挥多向调节效应,体现整合预防、治疗与康复医学的代表。如果说,中医是辨证论治的个体化医疗典范,针灸就是在辨病与辨证的基础上追求患者“针感”、“气至病所”的精准化医疗活化石!针灸医学符合整合医学所有要素:大体解剖与分子的结合、患者与患病的结合(治人与治病)、疾病与症状的结合(辨病与辨证)、症状与检验的结合、心理与躯体的结合、治疗与护理的结合、治疗与预防的结合。
  针灸精准医疗———穴位效应的组织器官靶向性,如针刺三阴交穴催产,针刺内关缓解胸闷、心悸,针刺人中穴缓解急性腰扭伤。针灸手法参数的精准化,如肠易激综合征腹泻型、便秘型相同穴位(天枢、足三里)的不同补泻手法。电针刺激胃肠蠕动的合理频率(5Hz)。针灸整合医学与精准医疗临床实例有针灸治疗肩关节周围炎和面瘫。面瘫的针灸诊治要搞清楚中枢性与周围性、风寒型与风热型、贝尔氏与亨特氏、损伤部位、面肌松弛与紧张(痉挛)等,根据不同阶段选用不同的针灸疗法,根据不同阶段选择应用刺激参数。
  精准医学既要符合医学的基本规律,又要找出怎么样提高疗效的精准疗法、技能手法。中医针灸既有整合医学的成分,又有精准医学的内涵,但是现在还没有达到这两个水平。希望通过不断学习和研究,努力完善针灸诊断、针灸临床诊疗方案,使我们的治疗能够更加精准。同时,我们要继续保留传统医学的整合疗法,中医是祖宗,是人与疾病、人与自然整合的疗法。
  中医针灸既是整体医学的原始模式,又是精准医疗的一类模式,其精准疗效的实现,不但要理念上、方法上精益求精,更需思维与服务意识上精准医学化。
  金露茜 杨雁玲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