樟树潭里记乡愁仰望星空的想象力一张老照片的故事你的爱好有一天可能变成职业
01版: 一版要闻 02版: 综合 03版: 特刊 04版: 人文·休闲

她行走老街窄巷,寻访古宅古迹,用镜头和笔记录下岁月变迁及逝去的旧日景致,只为守住那份珍贵的乡愁记忆……

樟树潭里记乡愁



  ■杨丹萍

  五年前,衢州新闻网的三衢博客中有位名叫“月圆月半”的博主推出了“走进樟树潭”系列博文。作者用镜头与笔记录了樟潭街道的老街古迹,还有那些居民记忆里的岁月变迁。
  五年过去,这个系列已经推出了八十九期,“月圆月半”将这些珍贵的图文收编并出版成了《樟树潭》一书。这本书令许多“老樟潭”们热泪盈眶,因为书中布满了他们的青葱记忆;这本书令“新樟潭”人满心感慨,因为它为他们留住乡愁,守住了根。目前该书在衢州城市展示馆的城市书吧以及新华书店沈家分店均有售。
  近日,记者在樟潭街道霞飞社区见到了这位“月圆月半”,她叫徐晓琴,今年50多岁,她向记者讲述了《樟树潭》背后的故事。

  十年“磨”一书 只为一份爱>>>

  来到徐晓琴家中,墙上的绘画、摄影图片,壁橱上摆着的根雕和石头画作品,无不展示着这个家庭里浓浓的书香味道。“这些绘画、根雕作品都出自我老公之手。”从徐晓琴爽快的声音里,一种纯朴的幸福气息扑面而来。
  夫妻俩相濡以沫三十载,意趣相投,琴瑟相谐。丈夫雷文伟曾是《衢县报》的摄影记者,对摄影、绘画等艺术十分喜爱。夏日傍晚,夫妻俩会各自背着相机到衢江边等待晚霞;荷花盛开的清晨,他们会早早地来到荷花池旁,捕捉白鹭的倩影;吃罢晚饭,雷文伟又会载着妻子来到樟潭火车站的旧址,陪她一起寻找逝去的印迹。
  《樟树潭》这本书的问世,也有雷文伟一半的功劳。书中大部分珍贵的老照片都是他在当记者时拍摄的,如今在区文保所工作的他还为妻子搜集了大量关于老樟潭的历史资料。
  对于丈夫的爱好,徐晓琴也全力支持:“他喜爱自己动手做根雕,我和女儿就帮着剥树皮、打磨,每回下村也会特意去找一找状似动物的树根或是光滑平整的卵石。”
  2004年,徐晓琴被调到樟潭街道,常下各村工作,那些历史凝重的古迹,守着故事的老人,让她萌生了去记录的念头,她随身携带的笔记本上渐渐开始记录一些故事和传说。
  2010年9月,徐晓琴在衢州新闻网开通博客,发表的第一篇《走进樟树潭》 系列博文是《樟树潭边红肠香》。为着仙岩洞里的几块摩崖石刻,她和家人两次去探访并详细地拍照存档,之后在电脑中反反复复地研读; 为了记录日寇侵衢之樟潭记忆,她多次走访相关人员……
  如果说最初去记录的动力是兴趣,那么让她坚持下来的则是一份责任感。“探访历史古迹,不忍它们离去,想在自己的照片和文字里留下它们的倩影,为后人留下一幅幅唯美的画。”徐晓琴认为,城市化的发展,现代文明的更迭是个必然的过程,对于那些行将消逝的旧日景致,自己则多了一份去了解、去倾听、去记录的义务。

  质朴的乡愁 无声的力量>>>

  对这片土地共同的热爱,和共同的乡愁记忆有一股强大的力量。去年,徐晓琴作为城中村整体搬迁改造工作组的一名干部,她靠着这本书打情感牌,成功让三户有思想顾虑的拆迁户签下房屋征迁协议。
  雷云龙是徐晓琴联系的拆迁户之一,工作组第一次上门就吃了闭门羹,雷老冷冷地撂下一句话:“我的心脏不好,拆房子的事情去找我儿子谈。”此后几天,徐晓琴和工作组成员三番五次上门,拉关系、摆事实、讲道理,想尽一切办法和雷老交流,状况仍然没有好转。
  2015年11月17日,工作组再一次上门,组长在聊天时无意间提到了《樟树潭》这本书。作为一个有乡土情结的“老樟潭”,雷云龙立马来了兴趣,表示想看一看,徐晓琴当即回单位拿了一本送给他。第二天,雷老拄着拐杖来到工作组找到徐晓琴,与她畅谈了一番关于樟树潭的历史,并表示想通了,愿意签协议。
  另一户拆迁户91岁高龄的程金渭老人,正是书中提到的“程家祠堂”的程氏后人,读罢感概万分;联系户吴剑波则是樟潭小学创办人吴凤翔的后代,书中关于樟潭小学创始人的文章令他激动万分,重拾童年记忆……徐晓琴也未曾想到,自己质朴的文字竟有这般强大的感召力。
  前天,徐晓琴还收到了一封读者寄来的回忆录《衢江———我的母亲河》,信中洋洋洒洒地记录了她童年在衢江边无忧无虑的生活,以及当初衢江边车水马龙、人来人往的繁华盛况。“这本书是无价之宝,读完之后我热泪盈眶,整夜睡不着觉,觉得自己也该为自己的家乡和童年写点什么。”写信的人叫吴根艳,是一名退休老教师,要求徐晓琴将这篇文章发表在《走进樟树潭》系列博客中。除了她,还有好几位读者打来电话,表示希望向徐晓琴提供更多的线索,将《走进樟树潭》的博客继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