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下来 给生活添点乐趣春日里的小性感衢江乡贤—徐映璞
01版: 一版要闻 02版: 综 合 03版: 教育·健康 04版: 人文·休闲

衢江乡贤—徐映璞



  徐映璞先生(1892-1981)是晓英的父亲,生于衢江浮石潭畔的徐家坞。5岁开蒙,8岁读完四书五经。儿时随父祖耕牧,用柳枝沙地习字,就油灯深夜读史。11岁参加西安(今柯城区、衢江区)会考,名列第一;13岁时,官府选其留学日本,祖父因其太小而劝阻,改入鹿鸣书院,为廪膳生员。1910年,考入地方自治研究所,并编《识字农文稿》。1912年,被南浔水师统领王济成聘为家庭教师,与同人创办《苕溪周报》,编《浔湖续集》、《行余吟章》。1913年7月赴杭州,曾在张景星、徐泰来等名门鸿儒家任家庭教师,并与西泠印社诸公往来密切。
  由于徐映璞先生曾从事地方自治的研究,民国十年(1921)被选为浙江省宪法审查员,参与浙江“九九宪法”讨论、审定的全过程。民国十二年“制宪”完成后,又被选为省宪法协会常务委员。由于军阀混战,政局动荡,“九九宪法”随即夭折。
  抗战期间,徐映璞先生曾在衢州开设青霞书局,并先后任《抗敌导报》主编、《抗卫旬刊》主编。抗战胜利后,应浙江通志馆馆长余绍宋先生之聘,任浙江通志馆历史编纂,定居杭州。解放后,潜心治学,随遇而安,著书自娱,以诗会友。晚年受聘于浙江文史馆。
  徐映璞先生长期致力于地方史志的编撰工作,著作等身,先后著有《九华山(衢州灵鹫山)志》、《烂柯新志》、《杭州云居山志》、《西溪法华坞志》、《西湖楹联实录》、《吴越编年》、《浙江大事记》、《衢诗辑览》、《清平诗课》、《清平诗录》、《两浙史事丛稿》等。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我曾去杭州安吉路徐晓英女士家访,晓英女士捧出好几包映璞先生的手稿给我看,说虽经“文革”浩劫,尔后抄家发还和亲友搜集,尚存先父各种论著一百二十余种、诗二十三册。
  《两浙史事丛稿》中,收入《孔氏南宗考略》、《太平军在浙江》、《黄巢入浙考》、《书明季浙江防倭事略》、《杭州驻防旗营考》、《林启治衢政绩及其影响》、《浙江省制宪回忆录》、《壬午衢州抗战记》、《甲申衢州抗战记》、《红巾琐忆》等18部(篇)史学著作。
  《两浙史事丛稿》史料丰富,训诂、目录、掌故、因革、历历如数家珍,不少文章结尾处以“论曰”笔法,毫不隐瞞自己的观点,如在《书明季浙江防倭事略》中对明王朝的“海禁”,一针见血地贬曰“明之失计,未有如海禁之甚者矣”,并说:“夫海,吾境也,虽广大,犹吾池、吾湖也,输运寄焉,鱼盐出焉。怀柔于其外,而镇戍之、逻察之,宾贡何害?贸易何害?移吾民而使屯垦也何害?而乃禁片板不许入海者,何也?我片板不入,则敌且连樯而至矣。我不入海,则敌且由海登陆矣。畏盗者不设藩篱,而禁家人之出户,于是盗贼乃横行无忌矣。”可谓语重心长,字字珠玑。
  徐映璞的诗歌结集为《清平山人诗集》,尽管只是从他2098首诗歌中选出的1/4,但其时空跨度之大,为其他个人诗集少有。《清平山人诗集》中收入的第一首诗写于1900年:“雨落蓑衣重,风吹竹笠轻。多人门外坐,闲话等天晴。”(《闲话》,庚子,9岁,师命试咏); 又如《习字》:“红字初描上大人,一勾一点各精神。作仁知礼都由此,口诵心记要认真。”再如13岁时小考迟到,作者在试卷上写了一首小诗解说:“今朝睡到太阳红,母命牵牛并采蓬。
  自有牧童牛背笛,惜无王勃马当风。随身只带棕裙去,赤脚方行荇带中。听说点名忙赶返,青蒿未剪小篮空。”据徐映璞先生生前说,监考老师读到第四句时,击节而赞,说他“好大的口气”。从这3首小诗,可以看出徐映璞儿童时代的聪颖好学和远大志向。《清平山人诗集》中最后一首诗,是写于1981年的《简答苏局仙老人》,距《闲话》的写作年代,整整8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