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猪养荷引客来翔龙生猪养殖转型天地宽区委召开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衢州汽车客运东站项目快推进防御“尼伯特”全区在行动19余万网友点赞宁莲公司市领导来我区走访慰问老党员区农产品检测中心通过省级考评
01版: 一版要闻 02版: 综 合 03版: 专 版 04版: 平安·法治

猪棚变菇棚 变出新财路

翔龙生猪养殖转型天地宽



  昨天上午,记者来到位于樟潭街道平杨村的衢州市翔龙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看到公司包装车间内,几名工人正忙着把刚采摘的猪肚菇装袋、打包。“我们的猪肚菇,当天采摘,当天发往杭州和北京的农贸市场,供不应求。”公司负责人黄钢乐呵呵地介绍。
  从养猪转型到种蘑菇,公司的名称变更可见端倪。之前,公司的名称是衢州市翔龙生猪养殖有限公司。2009年,家住樟潭街道徐尚村的黄钢和父亲黄云龙投资800多万元,在平杨村成立了生猪养殖公司,开始涉足养猪行业。公司流转了100亩土地,建起6000平方米的养猪用房,年出栏生猪2500头。
  本来,父子俩计划逐步扩大养殖规模,但“五水共治”的启动,让敏锐的他们马上调整发展思路,寻找新项目。“‘五水共治’实施后,传统的生猪养殖肯定要受到一些冲击,从环保及公司长远发展考虑,我们改变了发展计划,把准备用于扩建养猪场的资金用于转型。”黄钢介绍,2014年下半年,他和父亲外出考察,最终选中了猪肚菇这个项目。
  猪肚菇学名叫大杯蕈,又名大杯伞,因其风味独特,口感有竹笋般的清脆,又被称为“笋菇”,售价高,销路好。而且这种菇,当时衢州还没有人种植,省内种植户也屈指可数。
  说干就干。2014年年底,投资1600万元、占地6000平方米的一期种菇用房动工开建。厂房建设及设备安装的这一年中,父子俩继续考察学习猪肚菇种植经验,招聘有经验的技术员。去年底,承载着父子殷切希望的首批菌包制作完成,被放入培育房。按规划,一期菇房共有41个菇棚。本着边摸索边熟悉边扩产的思路,现在已启用了10个菇棚。
  “第一批菇今年正月上市,批发价每公斤30元。现在价格稍微降了点,每公斤20多元,但仍有不错的利润。”黄钢介绍,现在这批菇的产量已逐渐稳定,日产量从最初的50公斤增加到现在的300公斤。
  物以稀为贵,因为猪肚菇产量少,且风味独特,深受市场欢迎。“我们的猪肚菇,完全不愁销路,都是通过公路送杭州,或通过空运送北京。若哪一天航班因故取消,北京的客户会马上打电话来催我们。”黄钢介绍,接下来,他们将逐渐扩大种植规模,等彻底打开市场后,还要上马二期工程。
  看着种植猪肚菇效益不错,附近不少村民慕名来考察学习,其中包括不少生猪退养户。高家镇的徐竹松在公司工作了一个多月,他曾是生猪养殖户,来此一为打工补贴家用,更重要的则是学习猪肚菇种植经验。“我也想‘猪棚’换‘菇棚’,争取早日建起自己的菇棚。”徐竹松笑着说。
  新项目加快转型,老项目快速升级。去年,公司投入50余万元,建起污水处理池、雨污分流等环保设施,生猪养殖场排放水达到环保部门要求。这几天,养殖场的在线监测设备已安装完毕,过段时间就能启用。
  方冬 姚时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