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少年宫”走进后溪镇中心......和风细雨育桃李别让幽门螺杆菌成胃病祸害区职业中专千人取得应急救护员......区实验中学教师赴义乌“取经”莲花小学开展“映日红”赛课节医疗专家组走进廿里镇卫生院椒江-衢江开展教育对口支援结......廿里小学获评市“书香校园”
01版: 一版要闻 02版: 综 合 03版: 专 版 04版: 教育·健康

和风细雨育桃李

———记市第四届“最美教育人”提名奖获得者王英



  她潜心教研,多次在省市技能比赛、市教育教学竞赛中斩获桂冠;她指导学生创新发明多次获省、市一等奖,所带班级创新创业人才辈出;她像母亲一般呵护学生,被学生亲切地称为“老妈”。她就是区职业中专机械专业教师王英。
  市教坛新秀、区优秀教科研个人、区教育工作先进个人、优秀班主任,所任教的职高升学班连续三届高考升学率达95%以上,2015年获国家专利5项……工作13年,王英收获了许多大大小小的荣誉。

  倾心职教

  走进区职业中专高三(4)班,浓浓的学习氛围扑面而来,尖子生当起小老师为后进生补习功课、答疑解难,学生之间团结和睦、凝聚力强。然而,就在一年前,班级学生纪律涣散、问题百出,曾让老师头痛不已。
  改变源于王英推行的“团体辅导法”。“尖子生和后进生结对,负责对其课业辅导、成绩提升,这样既能督促尖子生提升自我,也能鞭策后进生不断追赶,在班里形成尚学的风气,从而带动全班学生进步。”王英道出其中的妙处。
  从教十几年,王英致力于创新班级管理。她利用课余时间学习心理学,让自己更好地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根据所教班级的特点,制定不同的管理制度,最大程度激发学生潜能。将企业中的“岗位责任制”引入“中专班”,对每个学生编制岗位责任和学习指标,并进行量化考核;在“3+2”班推行“以赛促学”机制,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创新创业比赛,赛出学习主动性。
  在王英看来,只要找到适合自己的舞台,每个学生都能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彩。2011届学生小姜曾是典型的“问题学生”,学习涣散不听劝诫,然而,王英没有因此放弃对他的教育。一次,她无意中发现小姜在绘画方面的爱好。“何不将他的兴趣激发出来?”她不断鼓励其参加省市级绘画比赛,多次载誉而归后,小姜变得越来越爱学习,最终通过努力考上心仪的大学。“是您点亮了我的人生!”在一张寄给王老师的明信片上,小姜写下了这样一句话。
  钻研教学、研发教具、管理班级……王英一门心思扑在教育事业上,婚期也被拖了整整六年。“学生的事情都没有顾好,怎么好意思考虑自己?”她总是这样说。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市、区优质课评比一等奖,自制教具、技能大赛获省级奖项,优质课《游标卡尺的使用》被录入市、区教育网精品课程,所在班集体获评市级优秀团支部……一项项荣誉书写着她的无悔付出。

  爱生如子

  在学生们心中,王英有一个特殊而亲切的称呼———“老妈”。因为,在他们看来,王老师就像母亲一样,无私地关爱着自己。学生们打心底喜欢王老师,周末回校,他们会亲切地喊一声“老妈,我们回来了”。
  2011届学生黄宇涛因动过排石手术,饮食上有禁忌,食堂里的大锅饭很难满足他的饮食要求,而由于家住得远,回家吃又不现实,这让小宇涛很苦恼。“来我家吃饭吧。”王英热情地将其领回家,精心准备适合他的中饭和晚饭,直至小宇涛一年后痊愈。“真的要感谢王老师,不然我都不知道要怎么办。”小宇涛的家长感激地说。
  班里好面子的低保生衣食不足时,王英常常以“烧多了”“买错了”等借口将其领回家吃饭,并送上食物和衣物;女学生因家远得不到很好地午休,她便腾出自己的房间让其午睡。学生病了,她立即把生病未愈的女儿托付给家人,自己去医院陪护,常常整夜不眠。
  “学生在学校,班主任就是家长,我要履行好家长的职责。”王英如是说亦如是做。2010年,她的公公不幸被诊断为癌症晚期,家里的重担一下子全落在军嫂王英肩上。面对未满周岁且体弱多病的女儿、需要照顾的婆婆、患病的公公,她一边宽慰远在边防的丈夫,一边在工作之余四下寻医问诊,陪公公去各大医院治疗。那时,她的班里正在试行“岗位责任制”,为了尽量不落下工作,她几乎天天起早摸黑。
  家人担心她的身体,劝她辞去班主任之职,这样的想法也不时在王英心头闪现,但一走进教室,看到学生们期待的眼神,她立即心软了。“换个班主任,教学和管理方法不一样,学生会不适应,那样我怎么对得起我的学生,怎么向家长交代。”王英如是说,朴实的话语诠释出她对学生的满怀爱心。 丰莉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