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生态治水出实效
本报讯 近日,记者来到浮石街道浮东村溪滩边,放眼望去,一条蜿蜒的游步道两旁青草依依,长了新叶子的树木随风而动,好一番令人赏心悦目的景象。
“现在的环境真是比以前好太多啦!”61岁的陈阿姨正在家门口洗衣服,她说,走出门就是防洪坝,自从区里对溪滩进行整治后,景色大变样了,天气好的时候自己经常带着孙子在游步道上休闲散步,每天傍晚,也有很多邻居前来吹吹风、消消食。
溪滩堤治理项目是衢江治理工程的一部分,于2015年开工建设,2个标段共投资约8000万元,植绿长度为3.7公里、面积10多万平方米,目前已基本完工。“原来的防洪坝由混凝土、石块等堆砌而成,只能起到防洪作用。”区水利局项目联系人陈文汇介绍,加上村民经常乱丢生活垃圾、倾倒建筑垃圾,每次涨大水后岸边裸露出来的沙子、垃圾,严重影响了岸堤环境。
自我区“五水共治”工作开展以来,区水利局转变理念,从江苏购置草皮,从本地运来石块,通过岸堤缓坡植绿、建造景观墙,将防洪与造景结合起来,走出一条生态治水路子,效果显著。
在岸堤植绿造景的基础上,区水利局还对养殖结构进行优化,主要增加“清道夫”鲢鱼、鳙鱼和鲴鱼等的放养量,为生态治水加码。“这些鱼能够将富营养化水体中附着在石头上的藻类、浮游生物等吃掉,消耗营养物,从而净化水质。”区水利局渔业管理科科长方柳青告诉记者,自2015年以来,我区开始在衢江一级支流———上山溪、下山溪、芝溪、铜山溪等流域放养鲢鱼、鳙鱼和鲴鱼等,一段时间后发现这些鱼适应水域环境,渔获量增加较快。据统计,截至目前,已投资281万元,增殖放流鲢鱼、青鱼、鲴鱼、太阳鱼等10余个品种,数量达4000余万尾。“优化养殖结构以来,水质改善明显,渔民还可捕鱼售卖,实现了经济、生态双重效益。”方柳青说,调整放养品种的举措简单易行、见效较快,可在全区推广。
“现在我们正对如何实施循环水养鱼促进有效节水进行研究试验。”区水利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区水利局将继续对生态治水路径进行探索实践,真正治出处处碧水悠悠的好环境。金灵丽徐小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