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教育 强管理 提素质
“红色驿站”破解党员管理难
本报讯“毛书记,最近我们村党支部的活动内容很丰富……”5月28日上午,樟潭街道缪家村党员余根炎来到街道“红岭”党支部书记毛建芬的办公室,报告他近期参加村党支部活动的相关情况。余根炎此前在一家企业内入党,离开企业后,他想将组织关系迁入村里。但在这之前,他必须将组织关系先迁到街道的“红岭”党支部进行考察管理,只有各方面表现都合格,方能将组织关系迁入村内。
与樟潭街道一样,现如今,我区各乡镇均设有迁入型党员的“红岭”党支部。除了“红岭”党支部,还有针对流动性党员的“红雁”党支部和针对警示党员、不合格及违纪党员集中教育管理而成立的“红炉”党支部,而这三个支部都归于党员教育服务中心党总支的“红色驿站”。
“我们建立‘红色驿站’目的就是为了填补基层党组织党员日常教育管理的短板,提升管理的精准度。”区委组织部负责人介绍,“红色驿站”从警示党员、流动党员和迁入党员这三类党员入手,通过对三类党员的双重管理、分类教育、动态管理,实现基层组织党员日常管理的“全程化”和“精准化”,有效破解了农村党员管理难题。
大洲镇共有农村党员544名,占了该镇党员总数的70.6%,常年在外的流动党员多达120人。自从“红色驿站”在该镇建成后,农村党员组织关系转接脱节、党员自我要求降低、党支部书记选择余地太小等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农村党员队伍的整体素质也得到有效的提升。
大洲镇组织委员周鹏程相告,之前,该镇一村委会主任因受治安处罚成为警示党员,组织关系被“上挂”到镇“红炉”党支部。经过镇党委书记约谈、教育内容积分量化等手段,该村委会主任表现明显转变。在去年的生猪整规行动中,该村委会主任带头表率,一星期之内就将家中的300多头生猪全部处理,拆除猪舍面积500多平方米,在全村第一个完成猪舍拆除工作,其所在的村也在全镇率先完成生猪整规任务。他在“红炉”支部经过一年多的教育整改后,组织关系又重新回到村党支部。
如今,“红色驿站”已在我区全面“开花”,为基层党组织建设提供了有效的帮助。举村乡“红雁”党支部专门建立流动党员的支部职责和教育管理、学习培训等制度,让流动党员每季度以电话、电子邮件、微信等方式,定期汇报在外表现情况,并通过党员先锋远教平台组织学习,随时介绍家乡建设情况,每年还利用返乡过节期间集中组织学习培训。
廿里镇“红岭”党支部通过组织迁入党员每月学习、情况汇报和考察,对考核合格的,才将党员组织关系转到户籍所在地党组织,有效规范了农村党员的迁入制度,解决了党员组织关系接转到农村矛盾较多和后备干部难发掘等问题。
目前,全区已有60名警示党员接受“红炉”党支部教育整转,有25人完成整转任务,组织关系转回原支部,有3人因未按时达标受到进一步党纪处分;全区552名外出流动党员信息在各“红雁”党支部建档入库,各乡镇与流动党员通过电话、网络等方式累计互联互通1600余次,流动党员主动联系党组织比例明显提高;314名外地迁入党员进入“红岭”党支部考验,其中有185人符合条件后迁入村党支部,10人因达不到要求重新迁离。
祝斌斌 刘峰 刘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