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项目都是历史的宝贵馈赠
东方村被评为省传统戏剧特色村
本报讯12月15日,由省文化厅主办的2016浙江好腔调·满园春———第三批浙江省传统戏剧之乡授牌仪式暨“非遗薪传”浙江传统戏剧获奖剧目专场活动在绍兴举行。衢江区横路办事处东方村被评为省传统戏剧特色村,衢江提线木偶戏表演家傅春香荣获“薪传奖”。
秀美的衢江,不仅拥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还蕴藏着千百年沉淀下来的人文底蕴。全旺板龙、喝山节、茶灯戏、马灯戏、木偶戏、杨炯出巡......这些当地人耳濡目染的省级非遗项目,都是历史的宝贵馈赠。
横路办事处东方村是省级非遗项目———衢江马灯戏的发源地之一。马灯戏起源于清代,至今已有两百多年历史。通过村民世代相传、师徒帮教的形式延续至今。一支马灯队一般由五匹竹马和五只花篮组成。马灯以竹为架,蒙以纸或纱布扎成。竹马分两截,前截为马首后截为马臀,马首系于演员腰前,马臀系于腰后。马首颈带鬃毛,马臀后带条长尾巴。马首、马臀中空,可以插点燃的红烛。舞者在地面上行走,似骑马状。女子拿花篮,做各种骑在马上和骏马奔驰的舞蹈动作,并配以婺剧唱腔。领头的为“头牌马”,其他的马灯一路尾随,前俯后仰,策马扬鞭,伴着欢快的节奏,边走边舞,边舞边走。
马灯戏的人物造型也有模仿戏曲人物的造型,一般为刘备、关羽、张飞、赵子龙、马超五虎将。五匹马分为红马、黄马、绿马、白马和黑马,五个人物按各自的特征分别骑五种不同颜色的马。表演程式有趟马、走鞭、云步、碎步、圆场等。以“打”“唱”“摆”“游”的独特风格,深受群众喜爱。
马灯戏的表演,集婺剧、西安高腔、武打、对白等多种形式为一体,其表演独特,内容丰实,尤以三国内容为主,以刚猛的气质,高扬行侠仗义的古风,为一方水土趋吉避邪,带来喜气洋洋,一直深受当地村民的喜爱。
衢州木偶戏是以西安高腔为主要唱腔、衢州方言为主要语言的重要木偶戏流派,是研究地区民族文化的活化石,是地方方言在民间戏曲中运用的活例证。
举村乡洋坑村木偶戏以提线木偶为主,盛于清朝顺治年间,至今已有350多年历史。木偶一般由偶头、笼腹、四肢、提线和勾牌组成,高约两尺。偶头以樟、椴或柳木雕成,内设机关,五官表情丰富;竹制胸腹,手有文、武之分,脚分赤、靴、旦3种,勾牌与关节间有提线。提线一般为16条,据木偶动作需要取舍,合阳线戏基本提线5条,做特技时可增加到30余条。表演时,演员在幕后一边操纵木偶,一边演唱,并配以音乐。表演一般为5至6人,前台1至2人,后台3至4人,表演乐器主要有先锋、二胡、锣、鼓、钹和笛子等。一般以表演故事为主,主要演出剧目有《三国》、《水浒》等。
洋坑村茶灯戏盛传于清朝顺治年间,至今已有350多年的历史,是宋代延传下来的一种茶文化表演形式,是当时茶农为庆祝茶叶丰收和企盼来年茶叶好收成而组织的欢庆之举。
茶灯戏是从民间歌舞向民间小戏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特殊形态,有简单的人物设置和故事情———都是小型歌舞剧,没有大型戏班。剧目都是反映民众生活,有着浓厚的地方色彩和人情味,多以喜剧、闹剧为主,很少正剧和悲剧。音乐以茶歌,小调为主,男女同曲异调。茶灯戏表演时由乐队和表演队两部份组成,表演队一般由当地十来岁的小孩组成,俗称小孩演大人戏。
茶灯戏表演保持茶歌、灯舞和花鼓载歌载舞的特点,清新明快、活泼优美。男女演员均身着彩色服装,载歌载舞,气氛轻松活泼,曲调优美动听,富于乡土气息,深受民众喜爱。 金一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