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婷
根据省、市要求,今年我区将建成25个集学教型、礼仪型、娱乐型、长效型的示范性农村文化礼堂。目前已有杜泽镇文林村、廿里镇六都杨二村、上方镇龙祥村三个文化礼堂试点村完成了初步建设。
农村文化礼堂建设按照“两堂”“一场所”“四廊”的标准,统一规划布局。“两堂”是指礼堂和学堂,“一场所”是指一个文体活动场所。除了“两堂一场所”每个礼堂还要求建有文化长廊,介绍“村史村情、乡风民俗、最美人物、美好家园”。
文化礼堂建设的定位是“精神家园”,承载传播现代文明、弘扬主流价值,展示村庄形象、传承村庄文化,传承先贤精神、学习身边楷模,普及实用知识、学习先进文化,促进邻里和睦、凝聚党群关系,举办重大活动、丰富文体生活等功能。文林村、六都杨二村、龙祥村三个文化礼堂试点村根据本村优势,打造属于自己的品牌特色。
杜泽镇文林村:旧祠堂焕发新活力
黛瓦白墙的徽式村落、焕然一新的朱氏宗祠、意蕴悠远的素色墙绘……杜泽镇文林村文化礼堂色调古朴,端庄典雅,墨迹清香。
文林村七成左右的朱氏为南宋思想家朱熹后裔,村里有保存完好的朱氏家谱《紫阳宗卷》以及朱氏宗祠。朱氏宗祠始建于明代,清咸丰年间重建,是一座特点鲜明的清代建筑。文林村在原有建筑的基础上,修缮破损,增添了数块牌匾、对联,并制作了绘有朱熹生平、著作等内容的展板。村支部书记胡伟良介绍:“祠堂还将增加有名的朱氏后人的事迹,以及朱熹定下的家训和他的言论,丰富祠堂内涵。”农村文化礼堂建设让旧祠堂大变样,焕发了新的活力。朱贤才是朱氏宗祠的管理者也是朱氏后人,面对焕然一新的祠堂,他竟有些热泪盈眶。
朱氏宗祠正门悬挂有大红漆牌匾,走进祠堂,房梁上悬挂的数十块牌匾均是朱熹的言论,两边柱子上的对联是理学的核心精神,祠堂内还供奉着朱熹的塑像。历史为朱氏宗祠添加了一份庄重,它本身就是一种无声的文化浸润。多年来,朱氏宗祠一直是村里办理红白喜事的地方,今后,还将进行文化祭祖、礼仪教化、“种文化”传播、农村舞台戏等活动。
昔日的旧祠堂,如今成了传播先进文化和丰富农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大舞台,为新农村的文化建设添砖加瓦。
廿里镇六都杨二村:传统文化浸润礼堂
夕阳西下,傍晚的六都杨二村文化礼堂门前的广场分外热闹。三五成群的村民在广场上纳凉、闲聊,孩子们相互追逐嬉戏,排舞队的队员们正在跟随音乐排练舞蹈。
六都杨二村新建的文化礼堂气派恢宏,屋顶“文化礼堂”四个字熠熠生辉,三层建筑里内涵丰富。“我们进去看看。”新落成的文化礼堂,吸引了无数村民。一楼150多平米的大厅,左边是便民服务台与义工家园,右边设立一个杨继洲中医文化馆。“这里以后会是为民服务的集聚地,另外建立的针灸大师杨继洲中医文化馆将会向村民和来客展示我国特有的针灸文化。”村支部书记胡建平告知。走上二楼,信安讲堂、农家书屋、春泥活动室、党员活动室,样样齐全。“礼堂内有个大讲堂,今后我们开展培训有了好地方。”村民们一边看一边议论,言谈中不时露出喜悦之情。“活动室每天都开放,随时欢迎村民前来阅读书籍、学习文化。每个月我们还会安排两次以上针对全村党员、青少年、农家妇女、外出务工者的宣讲。”胡建平说。
礼堂内处处透着文化气息,楼梯的扶手是木制的、二楼大厅的字画出自名家之手、三楼礼堂的墙上挂着民间手工艺剪纸,连剪纸作品都是精挑细选的,一副是京剧脸谱,一副是古代传说。整个礼堂渲染出浓厚的文化氛围,彰显着文化育人的神韵。
六都杨二村文化礼堂的特色主要是杨继洲中医文化馆。廿里镇是明朝针灸大师杨继洲的故乡。文化礼堂建设结合历史名人杨继洲,以“中医传统文化”为核心文化思想,辐射包含有德、仁、信、忠、善、孝的中华传统文化。六都杨二村正是利用杨继洲给廿里留下的深厚文化底蕴,挖掘独有的文化内涵,激发村民对“善”的推崇。
上方镇龙祥村:礼堂建设风正劲足
龙祥村文化礼堂由原来的葱口小学改建而成,三层的教学楼,一座平房,2000多平方米的院子。为了创建高品质的文化礼堂,村里请了专业的广告公司精心设计,以古色古香为主基调,长廊、展板、舞台、展厅处处透出古典气息。
龙祥村的葱洞是衢州人类的发祥地,在葱洞发掘的众多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将衢州的历史推到了距今6000年前。上方镇大面积的石灰岩地貌为古代先民提供了理想的居住环境,葱洞遗址是迄今为止人类活动在衢州的最早例证。在葱洞遗址出土的各种陶器、石器、动物骨骼化石都是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葱洞文化是龙祥村珍贵的文化遗产,葱洞文化内容丰富,龙祥村文化礼堂在设计时就将葱洞文化视为特色,重点打造。“村名的来历、螺丝石的传说、石钟石鼓的传说……”龙祥村的文化遗产、传说故事整理了足足8大板块。“有些传说小时候听长辈说过,但是都渐渐淡忘了。”村民看了展板上对本村历史的介绍后,点头称赞说有看头。“有了文化礼堂,村里的一些历史就有了传承下去的希望。”龙祥村葱口自然村退休教师徐银田和赤岸自然村原支部书记诸葛志林是文化展板的资料搜集者。“村里建了文化礼堂,我们有幸能参与其中,更有责任将自己的任务完成,希望村里的文化能够重新回到村民的视野,通过文化礼堂将村里的传统文化继续传承发扬。”
记者手记:文化是几千年文明演化汇集而成的,反映了民族的特质和风貌,是人类创造出的所有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在我们快速“奔跑”的过程中,如何静下心感受文化的存在,又如何实现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建设农村文化礼堂让守在一方水土上的传统文化“有家可归”,让被人遗忘的传统文化有迹可循。农村文化礼堂是“精神家园”的实体化,建设农村文化礼堂,就是要通过文化设施,让一个村庄的精气神牢牢凝聚,让现代文明的文化成为群众的精神寄托。
这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又给每个村庄留下考量。各村各地在统一规划的基础上,更应把握当地特色文化的命脉,紧扣当地独有的文化风采,挖掘地方品牌特色,在建设农村文化礼堂的画卷上添加属于自己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