峡川镇探索畜牧业转型升级新模式
一个生态养殖平台实现多方共赢
养殖业一头连着生态环境,一头连着产业结构,还关系着群众的钱袋和餐桌,是一件事关民生、事关环境的大事。我区按照省、市委部署,大力发展农牧结合的生态型畜牧业,积极打造各具特色的美丽生态牧场。既护美青山绿水,又推动畜牧业转型升级。
峡川镇李泽村生态养殖小区,正是我区畜牧业转型升级的一次成功尝试:建一个生态养殖平台,吸纳36户养殖户抱团发展闯市场,走出了一条散养户有猪可养、投资方有钱可赚、村集体稳定增收的新路,实现了生态和发展比翼双飞。建养殖平台,解决养殖出路问题
李泽村最多的时候,有100余位养殖户,养殖母猪500余头,年出栏生猪近1万头。2014年生猪整规后,李泽村内的生猪全面退养,但仍有部分村民想以此谋生。
“我们既要保护好环境,又要保障农民的钱袋子。”峡川镇根据区里的扶持政策,决定移栏上山:由村经济合作社出面审批、吸引投资人在符合环评及土地要求的平阳山上建生态养殖小区,进行统一管理、抱团发展。
小区建成后,首先要确保当地农户可以优先养猪,主动权必须握在村集体手中。然而,资金怎么解决?小区建好后又该如何经营和管理?峡川镇党委书记刘俊思虑颇多。
镇里最终找到一位饲料供应商———融成生猪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刘成邦。“你来投资,建成后,一方面可以收取租金,一方面让小区内的养殖户继续购买你的饲料。”刘俊几次三番与刘成邦分析利弊,铺就出一幅蓝图,成功说服了刘成邦。
双方达成了合作意向后,迅速行动。峡川镇协助李泽村,用时20天从183户农户手中流转了60亩土地; 刘成邦成立的融成生猪专业合作社累计投入1500余万元,建成了养殖小区。
“排泄物的处置,关乎养殖小区的生死存亡。”峡川镇多次邀请区环保局前来指导,确保百分百达标。目前,养殖小区采用的是工业化处理加生态消纳的污水处理模式,花费150余万元,在小区内建成集水井、酸化池、沼气池、氧化塘和储液池等一套完善的污水收集和处理系统。
“一幢猪舍的面积约为300平方米,年租金是6000元,可容纳母猪12头及所产生猪。”养殖小区破解了传统生猪养殖“规模小、分散式、污染重”的困境,李泽村的养殖小区成了养殖户的抢手货:少的养两三头母猪,多的二三十头,35幢、9800平方米的猪舍,被养殖户抢租一空。
现在,整个小区养殖能繁母猪350头,年出栏生猪6000余头。
创新系列机制,实现多方共赢
“建好生态养殖小区,不仅是为了解决散户的养殖出路。”峡川镇的考虑并没有止步于此,“更重要的是要尝试破解养殖增收、养殖可持续等系列问题。”刘俊如是说。
户租社管,让养殖户轻装上阵。早上8点,
(下转第二版) 李泽村村民张兰花骑着小电瓶来到李泽村移栏上山生态养殖小区,给猪喂料,打扫猪场。“我现在每天来两趟,跟城里人上班没两样。”
张兰花原先养殖5头母猪,现如今在养殖小区扩养为10头。“现在养猪简单了。”张兰花介绍。她租用了一幢猪舍,每年的租金为6000元。疫苗由养殖小区统一向区畜牧局采购,安全有保障。饲料都从融成生猪专业合作社购买,送到每间猪舍,农户只需要投喂就行。“原先养5头母猪,一家人都围着猪转,现在养10头母猪,只要我一个人,就能轻松赚钱了。”张兰花乐呵地说。
生猪养在养殖小区,由合作社统一销售,散户也拥有了规模养殖的优势,每公斤售价还可多增效益0.4元以上。
村集体也因为村社联建,每年增加了4万元租金收入,用于村里其他事业发展。
合作社盈利点也有保障,36幢猪舍,一年的年租金有20多万元;饲料供应,每年也有12余万元的收益。为了鼓励农户,合作社还根据饲料的购买量进行返利,500包以内,每包返利1元; 超过500包,每包返利3元。
但是,生猪市场行情波动很大,怎样才能让养殖可持续?峡川镇向刘成邦建议,可以探索一种“保险金”机制:由合作社与农户签订协议,以毛猪每公斤16元为参照,当市场价每公斤高于16元时,高出部分农户占70%,合作社占30%; 当市场价每公斤低于16元时,由合作社承担差价的70%,农户承担30%。这样的机制让农户放心养猪,也让刘成邦可以安心经营好养殖小区。实现种养结合,打造美丽牧场
在峡川镇的规划中,李泽村生态养殖小区不仅要注重养,还要能做好种养结合、延长产业链文章。
养殖排泄物的循环利用是一个重头戏。用于生态消纳的300多亩农田和山地,成了刘成邦的试验区。他在养殖小区边上消纳地里种了40余亩的油菜,今年共榨出了3000余斤的菜籽油,供不应求,合作社多了一份效益。
在养殖场下游的200余亩消纳农田里,水稻绿油油一片,荷塘则是绿叶田田、粉花绽放。“我们还有种植茭白。现在,处理后的水都能全部消纳,今后若有剩余,我们还可以无偿提供给周边的橘子林进行灌溉。”
峡川镇还有更大的目标,要把养殖小区打造成一个具有特色的美丽牧场。“美丽生态畜牧业,就得从‘美’字着手。”镇里联系好农业部门,上门指导刘成邦,策划了适合该养殖小区的方案,鼓励刘成邦积极引入文化元素,加大对场区、园区周边环境和场内环境的改造力度,让场区、园区内外都赏心悦目起来。
有了规划图后,刘成邦也在积极动起来。“我们要按照省、市、区对生态牧场的要求,将整个小区的绿化、亮化、美化做得更好。”刘成邦说。养殖小区周边的150亩土地,接下来会种上大片苗木,由养殖场经过工业化处理后的沼液进行浇灌。其中的水塘进行清水养鱼。“今后,养殖小区可以实现,养殖排泄物不出小区,即使是达标的水质也不排放到公共流域,全部在小区内实现循环利用。” 徐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