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泽风情巧媳妇的故事
01版: 一版要闻 02版: 综 合 03版: 追梦新时代 奋进新衢江 04版: 特 刊 05版: 特 刊 06版: 乌溪江 07版: 特 刊 08版: 专 版

杜泽风情

■杜一岳



  浙西古镇众多,但像杜泽这般风情多样者少有。
  走近杜泽,首先映入你眼帘的,是这里画一般的古色古香。
  和大多数古镇一样,杜泽依山而建,傍水而居,但这里的山是万年山,这里的水是千年水。杜泽的山连着千里岗,远眺,青山如黛,云雾缭绕,仿佛山中住着无数个神仙;近观,树木葱茏,枝繁叶茂,尤其是那些参天的古松,斑驳的树身上写满人世外的沧桑。杜泽的水也连着千里岗,一条名为铜山溪的小河,从千里岗山脉潺潺而来,九曲十八弯之后,蜿蜒至杜泽,古朴又秀美。五十年前,王山脚下,石撞山前,又人工筑起一座库容近两亿立方米的铜山源水库。蓄水为湖,成就另一番湖光山色。河堤上,高耸的古樟树冠如盖,虬枝盘曲,其中最长寿者,已跨世四百余年。立身其下,人自然会怀古思远,欲和过往来一场隔空相约。
  有溪必有畈。古镇下游,天地开朗,土地肥沃,古镇的先人便在此开垦良田。历经数代,渐成方圆千亩的杜泽田畈。杜泽田畈滋养着一代又一代古镇子孙的同时,也不忘展现它美好的景致。因为平坦,整座古畈极像一幅舒展开来的画卷,让每个走过古镇的人们,在它上面读到一年四季风光的轮回。
  阅尽古色,转身步入古镇的大街小巷,即有一阵阵浓郁的食物之香来牵着人的鼻子,往巷子的深处游走。香味的源头,就是古镇上久负盛名的美食———灌猪肠和桂花饼。杜泽灌猪肠和桂花饼香到什么程度,很多居家杭州、上海的游客,看到朋友圈里发的照片,隔着手机屏幕都能闻到它们的清香。杜泽的灌猪肠,当地人称为
  “不带”。至于存世了多少年,已经无
  从查考。很多远方来客就是品
  尝“不带”之后,久久记
  住杜泽这个地
  方。“不带”大多由家庭农妇制作,因为她们的聪明,猪肠、糯米以及油盐酱醋,几样普通的食材一搭配,浓郁的香味就一重又一重飘过了昨天,弥漫了今天。小小灌猪肠还造就了古镇不少大师级的人物。但凡“不带”做出名气的,就被尊称为“不带娘”,受到镇上人们的普遍尊重。记得儿时,邻家有位老婆婆灌猪肠年份长,手艺又出众,连孙子辈的孩儿也“不带娘”长、“不带娘”短的喊个热乎。她的真名,在一声声“不带娘”里被古镇的人们忘个一干二净,但她灌制的“不带”,却长久地留在了古镇人们味蕾的记忆里。如今“不带”已经大步走出杜泽,许多新时代的“不带娘”还进城开起了专卖店。
  与“不带”齐名的桂花饼,则以一缕清香,为古镇注入一丝别样的乡愁。无论是它的称呼,它的身形,还是它的香味,都显得清新脱俗,温文尔雅。追溯杜泽桂花饼的起源,有许多掌故可书。杜泽这地方民风淳朴,每年到了中秋节,镇上当外婆的都要给外孙送月饼。当年,普通百姓的日子都过得很紧巴,买一筒月饼也要瞻前顾后。俗话说穷则思变,那些开糕饼坊的坊主便动起脑筋,把月饼做成空心,给面团揉进香喷喷的桂花粉。这样,省掉馅料的月饼,卖价便宜了,身价反而抬高了。于是,月饼也不再叫月饼,改名带文人气的桂花饼。杜泽桂花饼名声最响的当属单氏糕饼坊。据传,桂花饼就是100多年前由其祖上发明创造。现时的掌柜,更是桂花饼制作技艺的传承人。单氏桂花饼因得了真传,制作技艺精湛,因而特别香,也特别俏,每逢中秋来临,常常出现供不应求的盛况。现在,制作桂花饼的人渐渐增多,已涌现“仲胡”等品牌。不久的将来,制作桂花饼将会形成一门产业。在古镇众多名吃里,桂花饼是最能安放乡愁的一道美食。
  如果把杜泽风情分为表里,那么,古色古香就是它的秀外,古韵古风就是它的慧中。杜泽的古韵古风,在古塔老街,在乡音民风。
  杜泽古塔,世称巽峰塔,坐落在
  古镇东南方的塔山顶上,建造于清康熙年间,至
  今已有三百多年。建造巽峰塔,目的应该是用来
  镇水定风。遥想当年,傍水而居的杜泽水患频
  繁,无力抵御天灾的人们只有祈求神灵保佑,便
  在古畈东西的两座山上各建造一座塔,希望它
  们镇住洪魔,定住淫风。不幸的是,西边山上的
  塔数年后被雷电击倒,留下巽峰塔独自守望了
  300年。300年来,塔佑着人,人依着塔,塔与人
  产生了超越物我两界的情感,巽峰塔成为古镇
  人精神世界里最为依恋的一角。有人外出谋生,
  走到看不见塔影的地方,就会坐在地上伤心地
  抹泪;有人谋生归来,仅仅看见一点塔尖,就会
  开怀而笑,因为到家了。2010年,巽峰塔也老了,
  在一场雷击过后无力倒下。古塔倒下的那一天,
  有人失声痛哭,更多人则默默流泪,整个古镇都
  沉浸在这一不幸所带来的悲伤之中。然而,不幸
  中有大幸,巽峰塔遇上盛世嘉年,倒下后即被筹
  资新建。如今,历经磨难的巽峰塔重新屹立于
  世,再度回到了古镇人们的心中。巽峰塔的前世
  今生令人唏嘘不已,塔和人发生这么多感情牵
  扯当属世间无两!
  出行杜泽,老街是必去的地方,因为老街老得有韵味。一条老水渠依然汩汩流淌在街面底下,老街因它多出一份清新洁净。几处老铺面依然上着红褐色的木板门,老街因它留住一丝旧时风貌。更引人入胜的是,老街上还开着几家铁铺,“叮叮当当”,让你听到在别处久违多年的打铁声。声音的清脆悦耳,会激起你一种莫名的兴奋。在老街,你还能遇见地道的“不带”和桂花饼,遇见过着慢生活的闲适老人。随着时代变迁,老街许多东西逐渐消失,但依旧不断地变化着。如今的老街,路面铺上了老石板,许多店铺墙面安上了仿古花窗和披檐,正在一点一点找回300多年的模样。和老街并行的铜山溪两岸也仿照老街,墙面用上仿古花窗和披檐,沿
  溪架起两条步行廊道,正在一步一步
  成为另一条“老街”。
  古塔和老街之外,古镇上还有杜氏祠堂、十八座杜氏大厅等文物。因历史的原因,有些已经不存在,有些虽然存在但需要进一步修葺。尽管如此,它们还是为古镇留下了许多印记,供住这里的人和来这里的人共同怀念。
  世间有赞美杭州好山好水的民谚: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浙西也有颂扬杜泽好山好水的民谚:超生猪狗,杜泽峡口。杭州和杜泽都被人赞誉到极致,两者相比,一雅一俗而已。然而,杜泽之好,不仅好在山水,更多的是好在民风。
  杜泽起源,最可靠的说法是岳飞部将杜牧公携子从山东青州南迁于此。千年以来,杜氏后人一代又一代秉承先祖遗风并发扬光大,集成为今天的包容,好客,向善,以及孝道。杜泽人的包容大度有史为证。800年前,杜牧公带着四个儿子在此修堤垦田,发姓为村;800年来,杜氏后人携手各方姓氏,共同建设家园。如今,古镇镇域扩至3平方公里,6000多农村人口中外姓占去三分之二。每年重阳节,古镇都会举办重阳会,各家各户力邀亲朋好友上门做客,比着谁家客人多,比着谁家酒令响。杜泽人的好客在此可见一斑。在杜泽,你还会遇见百岁老人,感受到这里浓浓的孝道。居住在杜五村的杜爱琴老人,今年已有105岁,依然身强体健,堪称人瑞。百岁老人身边,还有200多位80岁以上的耄耋老人组成一个寿星群体。千年古镇因为他们,拥有了另一个响亮名号:长寿之乡。
  杜泽风情,优美得像一幅画,一首诗,一支歌!
  杜泽风情,就在浙西,并等着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