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扎骨架、糊纸、彩绘……这几天,全旺镇全旺村的村民们正忙着制作板龙灯,风风火火地准备着舞龙盛事,原本安宁的小村庄洋溢着浓郁的年味。
69岁的黄基康是省级非遗传承项目“全旺板龙”的传承人,在他家里,记者看到地上散落着各式工具,一个活灵活现的龙头已经初具雏形。“龙头是用8根竹篾,绕来绕去编制出来的。竹篾绕完了,龙头也制成了。不多一寸,不少一分。”黄基康向记者介绍制作龙头的讲究,龙头上面有日月一对,三角蟾、凤凰、龙虾等各一只,代表着龙能上天入海,也预示着神圣和希望。
从1月14日开始,黄基康便着手买毛竹,做竹篾,画彩绘。做龙头是一项细致而神圣的工作,这一个多月来,他不顾自己的坐骨神经痛,每天独自在自家小院里加班到深夜12点。而60节龙身则是分配给舞的村民自己制作保管的,一节龙身代表一户人家。“板龙还是要全旺人亲手做啊,买条龙或者请人来舞,那就没有意思了。”即便在为传承犯愁,黄基康也有自己的坚持。在他看来,没付出过心血、没内涵的舞龙仅仅是娱乐表演,太过单薄,承载不了全旺人寄托的心愿。
每年正月十二,祭拜、取龙水、起灯,各项仪式完成后,开锣召集各家各户戏龙灯的队员,准备出龙,听到锣声大伙就会把自己的龙节点上蜡烛背来接成一条长龙。160余人共同参与舞龙这项盛事,大锣开道,彩旗飘飘,鞭炮阵阵,响彻夜空,龙灯数百,烛光通明。板龙队除了绕遍村子里的家家户户,也会受到隔壁村的邀请,热火朝天的景象让村里的老人激动地几乎落泪。
“舞龙时,心一定要齐,都要跟着龙头走。大家心齐了,龙才舞得漂亮。”黄基康说,舞龙关系到全村一年的村运,这项传承了300多年的传统民间艺术不仅是一项娱乐活动,更是全旺人的一份念想,承载了太多珍贵的回忆。
杨丹萍 金一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