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情纽带 牵动你我授农以信 情暖衢江传递金融好声音 讲述为民好故......农信的生机和活力走进农信联社清风徐来信用社不能忘记
01版: 一版要闻 02版: 综合 03版: 乌溪江 04版: 特刊

农信的生机和活力



  戴如祥

  沿着衢江农信联社营业部向黄坛口方向走去,一棵棵老樟树兀立溪边,将这条山溪装点得分外秀丽。老樟雄踞溪边盘根错节虬枝缠结,裸露在土石表面的树根像一只只青筋暴突的巨手紧攥溪崖,雄浑褐色的枝干像伸展开的大掌———巨指伸向苍穹。古樟老树旺发新枝蓬蓬勃勃,在古老的树干上显得格外生机盎然。这株樟树中,明显夹杂着深浅两色不同的枝叶。那丛丛簇簇长有深绿树叶的树枝如同寄生于浅色新绿树身上一般,又恰似与树浑然一体,很是奇妙。叶色葱茏,如烟如云的巨大树盖———像巨伞撑在溪流的上空,经风历雨,展示着山村原始生命力的无比旺盛———更见证着历史不屈的坚贞!
  这让我想起有着60年高龄的农村信用社,像老樟一样老而弥坚的强大生命力。据说衢县第一家农村信用社,是1954年在当时的衢县沟溪乡成立的,到1955年底全县实现乡乡入社。建国初,在广袤的农村红红火火,还相继成立了以村为基础的经济合作社,还成立农村(生产、生活)供销合作社……从金融、经济、生产经营、生活服务保障等多方便利农村群众。可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改革开放后,农村实行以家庭为单位的生产责任制,原有的村级经济合作社与农村供销合作社相继解体消亡,唯有农村信用合作社未消失消亡,而且像溪边的老樟树一样旧根发新芽,蓬蓬勃勃,欣欣向荣。
  而今,以乡镇为范围的农村信用社(分社),把触角伸到了各村,成立农信服务点,星罗棋布、散满乡村,把网络结点牢牢地结在各村,服务农民。农村信用社的星星之火,燎燃了祖国大地,也暖和了群众的心窝。
  农村信用社的根在农民群众,最初农村信用社是由农民股份制的形式,农民小钱入股开展的。让农民群众把信用社当作自己的家,当作自己的钱柜子。信用社对农民做到贷款与存取一样便捷。他们以合作为基础,注重信用。信用社帮助农民积极发展生产,搞活经济、扶贫帮困,为入学、久病等弱势群体服务。农民群众说:“我们的信用社在服务上不分大小、无论贵贱。”大洲信用社主任吾顺波介绍,这是真正的公平公正。有一个农民想开小吃店,向信用社贷了3万元,没几年就赚了几十万元,现在想到沈家买房了。黄坛口乡茶坪村的张海燕向信用社贷款30万元,创办起“清风居”农家乐———成为药王山底一道靓丽的风景!
  农村信用社建起了一支思想素质硬、业务能力强、与农民群众心连心的“农信人”骨干队伍。大洲信用社客户经理罗顺成的手机上有400多名客户的电话号码; 一次看见服务大厅内一客户癫痫病突发抽晕过去,客户经理罗渭泉二话没说上前抢救,这让他的手机上又多了一个号码……
  农村信用社不断创新,满足客户多元化需求,使农信充满更加无限的生机和活力!